2021年7月31日

逃避、面對與抉擇:關於留學申請的二三事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作者:張邦彥(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我大學時不曾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從醫學轉向歷史,畢竟我從沒接受過很好的歷史教育,我的高中歷史老師在學期中便人間蒸發,再看到他是在報紙上,他在總統府旁放了一顆假炸彈。直到碩士班時,我有機會接觸醫學史和科學史,才慢慢發現其中的有趣之處。我的指導教授總說,不管我未來想做什麼,有機會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總是好的。這幾年他更不時提醒我,都已經年過三十,如果想要出國看看,應該要加緊腳步。


去年初,我總算下定決心準備申請國外的博士班。三月時,我先寄信聯絡牛津的老師,詢問她是否有興趣指導我的研究主題(當時還非常籠統)。牛津老師客氣地回了一封不算長的信,說她或許能夠指導,但她的系所很競爭,建議以我的醫學背景去申請其他的科學史系所較有優勢。之後我們就沒有進一步連絡,直到我申請上以後。


我在五月時開始撰寫研究計畫。由於碩士論文已經改寫發表,能繼續發展的空間有限,所以我重啟了一個新題目。我總共花了四個月,利用下班後的時間一邊讀新的文獻、一邊構思寫作。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工作已經夠累,每天還要跟時間賽跑,不斷強迫自己用不熟悉的語言長出新的東西。


八月時,我的研究計畫寫得差不多了,便又寄了一封信給劍橋的老師。劍橋老師的回覆充滿熱忱,跟我要了CV和研究計畫,並提供了上千字的建議,更幫我修改研究計畫。我很難想像一位老師願意為素昧平生的探詢者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我除了充滿感激,也不免對後來沒有選擇劍橋感到一絲愧疚。


九月時,我聯絡碩班的指導和口委,請他們幫我撰寫推薦函。十月中時,我將所有備審資料上傳牛劍兩校的Applicant Portal,接著靜靜等待。在上傳完成的那一刻,我總算鬆一口氣,困擾我數月的腸躁症和脂漏性皮膚炎也顯著改善。我告訴自己,已經盡力了,接下來就順其自然吧。如果沒緣分,繼續留在台灣做臨床工作也沒什麼不好,我一直想要白天看診,晚上經營一間酒吧。


St Antony's College(圖片來源


關於學校

我在備審資料上傳後四週,接到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的來信,跟我約一週後視訊面試。面試官有兩位,一位是我的指導老師,另一位是相關領域的系上老師。面試長度大約半小時,我原本以為會先以自我介紹、簡介過去研究當開場,沒想到老師們直接切入討論我的研究計畫,也詢問我為何選擇他們系來做博士研究。面試結束前,劍橋老師跟我說大約一兩週內會收到Admissions Office的通知,當時我想大概是錄取了。我在12/3收到錄取通知。


反觀牛津,申請送出後彷彿石沉大海,儘管東方研究系的官網上寫通常不會安排面試,但我一路等到今年3/12才收到錄取通知,久到一度以為自己被學校遺忘。但牛津的獎學金卻來得很快,錄取不到一週便通知我獲得全額獎學金。


在劍橋獎學金遲遲未公布結果,但牛津卻要我限時回覆是否受領的情況下,我選擇了牛津。在我做出決定前,牛津老師主動聯絡我,說希望跟我聊聊,也介紹了她目前的學生給我認識,她的友善及學生們對她的高度評價使我相信去牛津也會是個好選擇。


我寄信給劍橋老師,跟她說因為獎學金的緣故,我選擇了另一所學校。她回覆我 “I hope our paths can cross again in future!” 我相信會的,只要我未來還在這條路上。


關於獎學金

今年初我不斷糾結,如果沒有獎學金,我還願意出國嗎?


牛津和劍橋在申請時,Applicant Portal就會列出是否申請獎學金的選項。大部分的獎學金會被自動納入考量,不需要額外提出申請。少數獎學金則要另外提供申請資料,甚至額外的推薦信及面試(如Gates Cambridge Scholarship)。因為申請時實在覺得很累,所以我就直接放棄像Gates這種很誘人但錄取機會極低又需要繁複準備的獎學金。


教育部的百大獎學金是我認為最有機會獲得的,必須在每年十二月完成申請。台牛獎學金由牛津獨自審查,隔年六月才公布結果,這對於沒有其他獎學金的申請者是相當大的壓力。台劍獎學金則由劍橋和教育部共同評審,因此要再遞交額外的備審資料(包含履歷表、留學計畫、申請領域排名、推薦信等)給教育部。我的履歷表和留學計畫大概各寫了二頁A4中文,並在留學計畫後附上給學校的英文research proposal。教育部的評審標準包含該學門是否為國家建設現階段所亟需者或對國家未來發展重要者等,這對人文學科及基礎研究的申請者來說,可能相對不利。因此我在撰寫申請資料時,特別花了一些篇幅交代我的研究跟目前學術發展動向之間的關係,以及這樣的歷史研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我收到的第一個獎學金是牛津的Clarendon Scholarship,是校內最主要的全額獎學金來源,每年約提供130個名額給碩博士申請者。遴選的機制據說是由各系所提出推薦名單,再由四個divisions各自組成委員會,挑選出獲獎者。獎學金原則上為三年,包含每年£15,609的生活費。接受獎學金後,Clarendon Fund會再媒合其他學院及夥伴獎學金共同分攤支出,因此我最後的獎學金名稱是The Clarendon Fund Scholarship and the St Antony's College Warden's Scholarship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Oxford-Taiwan Graduate Scholarship,總金額不變,由教育部和Clarendon Fund平分學費,由教育部和學院分攤生活費。而得到College Warden's Scholarship的額外好處是保障第一年的學院宿舍。


台灣劍橋獎學金的生活費和牛津一致,皆為£15,609,不過劍橋還會額外提供£1,645的Immigration Health Surcharge。


關於英語門檻

身為這輩子沒有去過任何英語系國家居住或旅遊的土生土長台灣人,語言始終是我的心魔。曾經請教過幾位過來人考雅思的經驗,得到的答案不外是一考再考。


第一次考雅思是2019年底,口說和寫作各差0.5。今年申請上後,在四月時又考了一次,原本想說這回應該不成問題,畢竟自認這段時間英文進步不少,尤其去年上了謝金蓉老師的英文寫作(大推!),看見了許多原本的盲點和錯誤。在沒有特別認真準備下,又加上考試當天出門前喝了一杯超級利尿的咖啡,導致聽力考了半小時膀胱就開始哀號,心情大受影響,最後成績未見提升。


由於第二次考試實在太挫折了,不管是成績還是膀胱,所以我寫信給所辦,詢問能否有替代方案或有條件豁免。所辦人員硬是拖了一個多月才回信,結論是我必須再考一次,或者我必須花£2400參加為期六週,從七月中開始的Pre-sessional Online English Course。只能說牛津的語言門檻沒得商量,是硬標準。不過還是曾聽說若只有單項差0.5,仍有機會被認定滿足academic condition。


最後的結果是經過一週苦讀,總算在第三次達標,不用煩惱如何兼顧工作和Pre-sessional。


總結來說,在全職工作下申請博班,是體力和意志力的大考驗。在我跟牛津老師的最近一封通信中,她說 “I hope you do not arrive here so exhausted that you need a holiday!” 學習放鬆顯然是一項重要的功課。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順利,並坦然接受每條對自己敞開的道路。


申請結果

Research Interest: History of Medicine, History of Science

Admission:

  • PhD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DPhil in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Rejection: None

Decision: Oxford

Funding:

  • Clarendon Scholarship

  • Taiwan Cambridge Scholarship

  • Oxford-Taiwan Graduate Scholarship

Background:

  • Education:

1. MSS,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NYMU 2015–2018 (GPA: 4.25/4.30)

2. MD, Faculty of Medicine, NYMU 2007–2014

  • Work Experience: Resident Physician, NTUH 2018–present

  • Publications: 一本學術專書、一篇學術書評、一篇翻譯、一篇研討會論文

Language Test Scores:

  • IELTS

R 9.0 L 7.5 S 6.5 W 6.5 (2019/12)

R 9.0 L 7.5 S 6.5 W 6.5 (2021/4)

R 8.5 L 7.0 S 7.0 W 7.0 (2021/7)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1. from NYMU (my supervisor)

2. from Academia Sinica (my thesis committee members)


本文首刊於此,獲作者同意刊載於STS多重奏。


本文由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贊助支持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