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瑞典臨床心理學家Samuel West以「展覽失敗」為名,在瑞典赫爾辛堡成立「失敗博物館」(Museum of Failure),專門展示世界各地失敗的產品及服務。希望人們更重視失敗的風險,並能更有建設性地看待「創新—失敗」之間的二元關係,無需避諱討論失敗。應是廣受好評,短短幾年的時間,失敗博物館已在瑞典、美國、中國、法國等地巡迴9次,於2021年末到台北展示。
在這方面,氣候書寫的發明可以與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宇宙書寫的復振相提並論。洪堡德的《宇宙:宇宙物質描述概要》(Cosmos: Sketch of a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Universe)於一八四五年以德文出版,被視為科普著作的典範。該書的旨意在於揭示自然界每一部分的相互依存關係。對於哈布斯堡的博物學家而言,洪堡德對於自然界「多樣性中之統一」的堅持特別具啟發性:
書目: James Delbourgo 著,王品元譯(2021),《蒐藏全世界: 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左岸文化。
《蒐藏全世界:漢斯史隆與大英博物館的誕生》(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一書主標包含當前科學史研究的兩個關鍵詞:採集(collect)與世界(world)。就前者而言,一直到相當晚近,科學史家才開始關心採集。理由在於,當科學史這個學科於一九六○年代初具規模時,研究者關心者往往是抽象理論的突破;關於「採集」這種會把手弄髒之事,科學史家往往視之為枝微末節。
基於上述的風險感知與論述,疫苗猶豫甚至是拒絕接種疫苗的現象容易在群眾之中產生,而這與疫苗冀望達成的群體免疫目標相互衝突,因此受到政府與政策的重視。疫苗猶豫與疫苗拒斥在概念上可以相互連結,但是實質上並不同。疫苗猶豫可以視為是一個從自願接種到完全拒斥的光譜;如果政府或政策制定者只關注拒絕接種的公民,則會低估疫苗公共衛生所遭受的質疑與挑戰。公眾作為疫苗接種者,其所產生的疫苗猶豫,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脈絡中可以透過「决策選擇(decision-making)」、「信任(trust)」、「風險與社會責任(risk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四個面向來進行分析與理解。
【註12】Robert Merton說明科學的信條(the ethos of science)是維繫科學家作為整體的一組常規與價值,包括:普遍主義(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無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組織化的懷疑論(Organized skepticism),引用自Robert Merton(1973).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267 - 278,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註14】Bruno Latour(1986). Visualization and Cognition Thinking with eyes and hands. Knowledge and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1 - 40.
【註15】Latour說明immutable mobiles是由特定脈絡中抽取,加以歸納化與秩序化的內容,並仰賴於圖像化與書寫將其再現。immutable mobiles具有可動(mobile),同時不變(immutable)、可表現(presentable)、可讀(readable)、可組合(combinable)的特性。同引用自Latour(1986). Visualization and Cognition Thinking with eyes and hands. Knowledge and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1 - 40.
【註16】AZ疫苗接種併發VITT的發生機率約為百萬分之十,包含輕重症的不同表現;其中確實有機率發生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導致死亡。引用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1),〈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 臨床指引〉
【註17】Michael Calnan & Tom Douglass (2020) Hopes, hesitancy and the risky business of vaccine development, Health, Risk & Society, 22:5-6, 291-304.
【註18】Yaqub, O., Castle-Clarke, S., Sevdalis, N., & Chataway, J. (2014). Attitudes to vaccination: A critical review.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12, 1–11.
【註19】Robert Evans and Harry Collins(2007). Expertise.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3rd edn, 609 - 630,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alnan, Michael & Tom Douglass (2020) Hopes, hesitancy and the risky business of vaccine development, Health, Risk & Society, 22:5-6, 291-304.
Evans, Robert and Harry Collins(2007). Expertise.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3rd edn, 609 - 630,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Latour, Bruno(1986). Visualization and Cognition Thinking with eyes and hands. Knowledge and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1 - 40.
Merton, Robert(1973).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267 - 278,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smondo, Sergio(2009)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alities.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57 - 71.US: John Wiley & Sons.
Sismondo, Sergio(2009)Laboratories.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86 -96.US: John Wiley & Sons.
Yaqub, O., Castle-Clarke, S., Sevdalis, N., & Chataway, J. (2014). Attitudes to vaccination:
A critical review.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12, 1–11.
醫學建立於對立的衝突之上:(1)醫學是透過科學方法追逐正確性的科學,在集體的層次上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則是(2)具有急迫性的救助的來源,對於個人而言是意義重大的救助。而這個衝突產生的張力,也是建立於醫學的不確定性之上。現代醫學高度地仰賴不同的生物統計方法,即本書所概念化的「人口平均試驗」(population average testing),來建立醫學知識的可信度。若我們的醫學能夠成就萬能而窮盡一切病理機轉上的可能,使所有疾病能夠定位出疾病的來源並生產出相應的解決方式而達致100%的治癒率,則人口平均試驗的科學方法就會失去意義;我們不需要再依賴統計與機率去預測醫學的能力。然而這個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我們必須接受醫學有其極限,個人治癒的利益在醫學發展的集體利益之下可能無法獲得滿足。本書第七章中提及美國的愛滋病患者的社會運動。愛滋病作為當時的新興疾病,治療藥物都尚處於臨床試驗的流程中。當時的患者不願等待審慎而緩慢的藥物試驗流程,於是開始走私或至國外使用其他藥物,FDA迫於無奈只好開放試驗中藥物的使用(compassionate use),並促使在二期試驗階段提早解盲。由於藥物試驗顯示有效,則繼續安排安慰劑對照組會出現倫理上的問題,導致藥物長期效果的監控便受到限制。同時走投無路的試驗中的病患,嘗試在安慰劑組與實驗組間交換藥物以降低風險。作者說明,這些透過犧牲科學,或選擇與科學採取相對對立的立場,藉以取得個人短期利益的極大化的做法,在個人的層次上是非常合理的選擇。然而對於醫學科學的長足發展而言卻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集體的發展所帶來的益處或缺陷可能會再以某種新的形式回歸到個人的層次之上。
【註2】「遵循規則」說明,偶數數列2、4、6、8的下一個數是10而不是20,這是因為我們在遵循一個稱作偶數的規則。科學的遵循規則之所以可能,並不是因為科學規則中的定義或相關的邏輯;而是透過社會制度、約定和訓練,進而構成了一種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引用自傅大為(2019)。〈SSK之哲學議程〉,《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 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註3】《醫學的張力》,李尚仁老師〈譯後記〉。
【註4】1970s開始社會建構論在SSK學術中廣泛使用,並應用於事實、知識、理論、現象、科學、科技的分析中。科學的社會建構論說明(1)科技與科學是「社會的」(2)建構說明這是一個「動態」(3)科學與科技透過自然的生產,並非「自然本身」。引用自Sergio Sismondo(2009)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alities.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57 - 71.US: John Wiley & Sons.
【註5】「實驗者的迴圈」(experimenters' regress)是由Harry Collins提出的概念。1970年代物理社群試圖測量重力波,然而當時的物理學家認為它們應當微弱到無法探測。美國馬里蘭大學的Joseph Weber發展大型天線宣稱測量到重力波,而後續眾人的重製實驗卻部分支持部分悖離這個結果,沒有一個實驗能證明Joseph Weber的發現正確與否。實驗者的迴圈說明只有實驗系統被信任時,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引用自Sergio Sismondo(2009)Laboratories.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86 -96.US: 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