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綠電微革命—常民與綠能科技的小步舞曲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陳惠萍(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一、前言:

綠點能創成立於2015年七月,是一個聚焦於新能源領域的新創社會企業。我們致力於用創新且有趣的方式,擴大綠能的普及性,讓所有人都能共享綠色能源所帶來的綠益,並且在參與的同時為我們的環境貢獻心力。

對我而言,綠點能創是我學術理念的延續實踐。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是研究台灣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其中所特別關注的即是常民的參與經驗以及困難。畢業後在師長鼓勵下,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成立綠點能創,主要目標就是希望提供更簡單的參與方式,讓更多人可以一起為台灣綠能發展貢獻心力。


二、台灣太陽光電發展概況:「在地不使用、常民不參與」

雖然我的論文題目是研究台灣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但其實,我常笑稱我研究的是台灣太陽光電的『不使用』。截至104年台灣的電力結構當中,只有4.2%左右的發電量來自再生能源【註一】,而其中太陽光電的發電佔比更僅有0.4%左右,比例實在很低。此外,從台灣太陽光電的歷年累積設置量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台灣政府自2000年開始推動太陽光電示範補助,但直到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設置量才有顯著成長,到201610月的累計設置容量約962.3百萬瓦(MW)。事實上,這距離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所設定的目標:2025年,國內太陽光電累計設置量要達20000百萬瓦(MW),仍有非常大的追趕空間。

此外,在綠能科技的發展過程中,數量更多,就等於更好嗎?我認為,在以數字增長為主要政策目標下,卻可能潛藏著另種隱憂:一般民眾很難有機會共同參與、成為綠電生產者。這裏我以幾個具體的數據說明,目前台灣的太陽光電市場如何缺乏常民參與。首先,在2009年以前,太陽光電示範應用階段的業主中,只有大約100個家戶利用這項補助資源,在屋頂實現他們的太陽能發電夢想。其次,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國內太陽光電系統設置出現顯著成長,但其中九成以上的設置者為公司業主;由一般民眾或家戶投入建置的小型太陽光電系統依然難以擴展【註二】。

歸結而論,台灣太陽光電發展的問題可說是:「在地不使用、常民不參與」。政府雖有再生能源政策及目標,但卻缺乏促進民眾參與的做法。近年,在幾個能源轉型成功的國家,我們不難看見民間參與綠能的力道和重要性。


三、進擊的常民:翻轉能源的民間力量

以德國為例,截至2015 年,德國幾乎有半數再生能源電廠的所有人為一般民眾或合作社。回溯歷史來看,這場綠色能源革命,源自於一個平凡德國母親的行動。她也是環保諾貝爾獎「高曼獎」(Goldman Prize)得獎人烏蘇拉史拉黛克(Ursula Sladek)。車諾比核災後,烏蘇拉開始問這個問題:「我自己能用再生能源發電嗎?」當時的答案和現在的台灣一樣:不可能。然而,從一群「反核家長聯盟」開始,她號召市民一起走過漫長艱困的抗爭道路,終於打破傳統獨佔的能源市場結構,最後在1998成立了德國第一家百分之百綠能電力公司EWSElektrizitätswerke Schöna,舒納電力公司),股東都是一般民眾。

另一個積極發展綠能的國家丹麥,已確立2050年全面廢除化石然料,採用100%再生能源作為目標。但事實上,丹麥電力系統也曾經由大型集中式電廠所主宰,如今卻已進化為分散與集中式電廠並存。由歷史窺知,丹麥綠能風潮始於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及1986年車諾比核災導致的核能安全恐懼。今日,加入風能合作社甚至可以說是丹麥的全民運動丹麥80%的風機都是由民眾參與的合作社共同建置。其中,丹麥還有一項為人稱頌的常民翻轉能源故事,則是薩姆索島。這座僅有4千多位居民的小島,如今已成為丹麥政府100%再生能源應用的示範島嶼【註三】。

2011年福島核災後,日本許多地區興起市民綠電公司,他們希望透過民眾力量,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並脫離核電。以福島縣的會津市為例,2014年起會津市民電力公司透過市民共同出資的方式,在各地打造許多小型分散的市民電廠【註四】。今年日本前首相菅直人來台演說時表示,日本311核災後五年內的太陽光電發電量已相當於七座核電廠。並且大部份都是設置在民眾住宅、中小型企業工廠的屋頂。日本能源學者飯田哲也指出:日本20164月實施電業自由化後,全國已有300多家新成立的能源電力公司。這些地方小型市民電力的參與者都是「門外漢」,例如:農夫、文具店或魚板店老闆。而且,因為參與者都是外行人,所以大家充滿向心力,也更能促進能源民主實踐【註五】。在幾個快速能源轉型成功的地區或國家,我們看到民眾參與能夠發揮積沙成塔的力量,甚至可能撼動既有能源結構。


四、召喚常民:以綠能群募平台搭建全民參與的橋樑

為了瞭解台灣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概況,在研究過程我走訪各地找尋台灣早期太陽光電的家戶使用者,探詢他們成為「白老鼠」與「灰老鼠」的經驗。同時我也看見這一小群領先用戶,如何因為獨特的使用型態而察覺新科技與舊電網併聯時的關鍵問題,進而促成雙向電表的誕生【註六】。此外,我也曾在屏東鄉間觀察在地居民如何參與養水種電計畫,並且激盪出各種因地制宜的在地創新【註七】。從關注使用者的取徑出發,我在研究過程中梳理出常民參與太陽光電發展的重要性。但同時也發現台灣民眾無以為力的困難。因此,如何降低參與門檻,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參與綠能建置、共享綠電獲益,這便是綠點能創打造群眾募資平台的主要動機。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是近年興起向大眾募集資金的一種創新模式。群眾集資模式在各種領域不斷擴大,企圖集結微小的個人力量,進而展現巨大的群眾經濟及市場效應。這幾年,以建置再生能源為目標的群募平台也在各國崛起【註八】。針對民眾參與綠能的困難,綠點能創即是希望藉由打造國內第一個綠能群募平台提出解方。「陽光伏特家」平台提供兩種參與模式:分別為「綠能公益」,以及「綠益共享」,兩者的共同核心就是希望提供民眾簡單參與能源轉型的做法,進而促進綠能的普及化。

(一)綠能公益:為綠能發展創造社會價值

在各種能源選項當中,太陽能發電是目前最有潛力去壟斷化,並且實踐分散型發電及能源民主的一種綠能科技。但是,在現今太陽光電市場及規模經濟底下,一般家戶或是社會弱勢團體,往往難有管道一同參與、共享其利。因此,我們希望透過綠能公益的設計,結合企業社會責任與大眾捐款的力量,為弱勢團體建置太陽光電系統,並搭配再生能源政策並將電力躉售給電力公司,進而產生放大且持續二十年的愛心。

綠能公益模式與傳統捐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綠能公益行動可將企業或民眾原本一次性的捐贈行為,變成持續二十年、並且放大1.6-1.8倍的穩定幫助。



圖一、綠能公益模式。作者提供

以桃園國際兒童村為例,我們為此專案募資35萬建置5kw的太陽光電系統,未來二十年售電期間,這套系統將為他們帶來將近60萬元的售電回饋。並且,在專案執行過程中我們也將為社區導入太陽光電講座,以及小朋友的能源教育活動,讓綠能科技發展向下扎根、深化培力。

此外,綠能公益模式亦期許透過與社區組織、公民團體及地方政府的協同合作,擴大綠能發展與社會福利的正向循環。以屏東勝利之家為例,屏東縣政府於20164月成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發展。因此,在屏東縣政府的跨部會協助下、綠點能創首次透過地方政府與在地企業的共同贊助,完成屏東勝利之家的綠能公益示範專案。



圖二、屏東勝利之家專案。作者提供

歸結來看,綠能公益模式不僅可為傳統綠能發展另闢蹊徑,此外更是一種開創四贏的模式:首先,企業及民眾透過捐款支持綠能發展,產生更多社會價值。其次,受贈機構獲得愛心放大且持續二十年的穩定幫助。第三,綠能發電發揮減碳效益,為回應全球暖化共盡心力。第四,以創新及友善的方式促進全民參與,進而擴大綠能產業及市場增長。

(二)綠益共享:彈指之間成為太陽能電廠合夥人

綠益共享模式提供民眾輕鬆成為電廠合夥人的參與做法。具體來說,「陽光伏特家」平台透過群眾集資方式,將參與單位分割至最小的單位:一片太陽能板,讓民眾不再需要投資整座太陽能電廠,而是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購買一片或是數片太陽能板,並與其他參與者依比例分享獲益。在此做法下,民眾可享有規模經濟的好處,但參與門檻卻大幅降低。

「陽光伏特家」的第一個綠益共享專案在台南展開,我們與長期倡議非核家園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合作,以行動開啟這場全民綠電革命。主婦聯盟基金會和其他13位民眾以群募方式打造一座全民電廠,我們期許這不只是一座電廠,它更將重新串連起綠能科技與社會的正向互惠連結。執行做法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不只購買太陽能板作為行動響應,後續更將發電所得回饋能源教育基地,讓綠能獲益持續捲動社區、號召更多民眾參與。



圖三、第一座由群眾募資打造的太陽能電廠。作者提供

對民眾而言,參與「陽光伏特家」不只投資門檻低,而且流程將會非常透明。在購買過程中,每位參與者都可以在平台清楚看見每一個電廠專案的設置地點、規模以及預計售電收益。後續,電廠建置完成後,每個參與者(包括屋主)也能透過平台持續追蹤專案進度以及發電概況。

綜觀概論,陽光伏特家平台的兩種模式,將能提供民眾簡單參與能源轉型的做法,進而產生不同附加價值與相輔相成之綜效。一方面,「綠能公益」模式把綠能資源帶到弱勢角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另方面,「綠益共享」模式則因服務邊界擴大而觸及到更多的綠能參與者,有機會讓更多人支持綠能公益行動。透過群眾募資平台,我們將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想要的能源未來貢獻己力,此也將是實踐小型分散發電&促進能源民主的重要途徑。


圖四、平台綜效。作者提供


五、小結:用群眾力量、打造全民電廠

陽光所帶來的溫暖美好,應該讓所有人都能共享。透過綠點能創所打造的「陽光伏特家」平台,我們期許召喚更多民眾參與,積聚形成推動能源轉型及永續未來的龐大力量。在此,綠點不只提供民眾參與綠能的管道,更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從電力的消費者變成綠電生產者。

藉由促進全民參與綠能的具體行動,我們希望未來台灣太陽光電發展不只有數量增加,同時還能兼顧質性成長。未來,綠點能創亦希望能與國內支持綠能的公民團體或社區組織攜手合作,讓所有具備相同願景的社群或個人都可以共譜綠能科技的小步舞曲,為能源轉型貢獻心力。


      【註一】 參考自: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b31.aspx?LinkID=8(取用日期:20161024日)

      【註二】 2013年為例,個人5%,政府機關2%,學校0.6%,法人0.1%,公司91%。資料來源:工研院綠能所。

      【註三】 可參考經典雜誌(2009),第134期。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7163

      【註四】 http://www.aipower.co.jp/about.html

      【註五】 2016922日,〈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第八回〉演說內容摘錄。

      【註六】 在太陽光電的初期拓展過程中,有一群推廣單位未著重考量的使用者,主動納入其中。這些使用者可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對於世界潮流、環境議題具有高敏感度的環保理念者;二、連結再生能源獨立發電用途的實用型使用者;三、預期能從中獲益的市場先驅者。更重要的是,這群使用者也參與了太陽光電系統的修正與改良:從獨立型到併聯型的形式轉變中,「雙向電表」的關鍵問題並非由工程專家所事先預見,而是小型家戶在使用過程中察覺,進而與其他相關行動者共同協調解決。詳情可參考陳惠萍(2015),〈領先使用者與社會技術創新:台灣太陽光電的示範應用發展〉,《社會分析》1087-125

      【註七】 陳惠萍(2014),〈太陽能,如何能?──民間參與「養水種電」的故事〉,頁254-269,收錄於范玫芳、林宗德、李河清、陳永平、陳榮泰主編,《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註八】 根據115日於英國倫敦召開的「再生能源群眾募資會議」,全球群募平台已經通過公眾籌款方式募集1.65億歐元(1.8億美元),並建置300個再生能源發電系統。


作者簡介

陳惠萍,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綠點能創(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

「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永遠站在雞蛋這一方」,從小對於傳統體制或主流霸權過敏,因此一路栽進社會學。碩士研究「常體之外」,博士時期的興趣則從另類醫療轉向替代能源,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喜歡走非正統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