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編輯導讀

BY passsager IN No comments


作者:林巧玲(左岸文化出版主編)

本書封面由左岸文化出版提供

這是我最近出版的書《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過去,有關藥廠的書,經常揭發自驚人內幕,例如:《藥廠黑幕》《一顆價值十億元的藥丸》等,我一直在想,藥物對於當代社會如此重要,如果可以從整體運作機制面向、平實地加以認識,才不致於妖魔化藥業,討論議題的時候,才有事實基礎。

選「學名藥」主題有兩個記憶點,第一,當我被怪病纏身的那十個月,台大醫院藥師溫馨叮嚀我,「如果在外面的藥局領到的不是原廠藥,記得要回醫院領,因為台大醫院是不會給病人學名藥的。」堅持原廠藥似乎是一種值得驕傲的醫院理念。但原廠藥一個月自費下來,可是要花掉我一千七、八百元費用。第二,約莫兩年前,慈濟醫院爆發了一件新聞,高層施壓醫師必須開立比較便宜的學名藥,報章媒體以佛法醫院應該度人,卻為了節省成本草菅人命為標題,大大批評醫院的管理政策。

若搜尋原廠藥/學名藥是否相等的用藥資訊,會發現很多醫師覺得學名藥已經很好,足以替代原廠藥,但也有醫師覺得不妥,不能完全替代。就跟核能議題一樣,兩邊都有專家,各說各有理,可見想用科學證據解決科學爭議,你太天真了。

《便宜沒好藥》作者知曉讀者的口味,一開始就以公務員拿回扣、教授和廠商勾結等腥辣的八卦為始,但翻天覆地之後,作者戴回學者的眼鏡,說「學名藥本身是個問題,還是解答?顯然兩者都是。為了完整理解過去半世紀圍繞著學名藥的爭議與它的前景,我們必須同時接受賽費面對的問題(為了虛假的相等性,抹去了藥物之間的重要差異)與董教授遭遇的狀況(為了市場,替等效藥物營造出區別)。多數的學名藥故事只採信其中一方的論述。然而,我們知道雙方都充斥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如果想超越意識形態來解讀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的矛盾,我們還是必須願意和雙方的論點打交道。」

於是,順著作者的指引,讀者可以見證學名藥的誕生。

學名藥廠為了證明自己生產的藥品,跟原廠藥一樣,沒有差別,使盡心力用科學方法加以證明。原廠藥廠則開發其他新方法,證明學名藥廠的仿製藥,比不上自家的藥。

這些新方法包括用玻璃吹製、模擬腸道的儀器,或是逼迫公權力用六萬隻青蛙制訂毛地黃的檢驗標準。不只這樣,在氯黴素專利即將到期的案例裡,某熱帶魚商為了在魚缸裡使用抗生素,於是購買了學名藥廠生產的氯黴素仿製藥,沒想到「這些藥粉並沒有溶解,反而形成了白色浮渣,還死了幾條魚。」原廠藥得知之後,簡直見獵心喜!

於是雙方展開一場攻防戰,學名藥廠為了求同,原廠藥廠為了求異,他們各自在器材、生理知識、遊說活動、立法流程各方面展開軍備競賽。

當藥物還在化學合成的時代,有活性化學分子這個標的可以檢驗、可以相互比較,到了九○年代,生物製劑出現,大分子的藥物不像過去那麼容易仿製,要檢視大分子藥物的分子結構也沒有那麼容易,於是我們陷入藥物與藥物之間到底算不算相等的迴圈裡。

要怎麼評量藥物之間的差異?《老科技的全球史》提到神奇藥物輩出的四○年代已逝,當代藥業越來越難有什麼重大創新,新一代的藥只不過是前一代分子層次的改良,基本上就是模仿藥,投入的資金高,能實現的醫學突破卻有限。《便宜沒好藥》引述「如果任何一首新歌都必須比披頭四更好聽,所有披頭四套裝唱片都免費,而人們也聽不厭披頭四的舊唱片時,想在大眾音樂產業上獲得成功將是多麼困難。我們讓新藥研發面對的處境便是如此。昨天的暢銷原廠藥就是今天的學名藥。已取得許可的老藥不斷改良,它們增加了新藥發展的複雜度,並提高了藥物認證、採納與償付的實證門檻。」

即便如上所述,模仿藥花大錢又沒什麼實質創新,作者並不是下了「一顆價值十億元的藥丸」的結論就此停住,他拿當年針對奎寧的研究當例子。這些只不過是在奎寧既有分子層次上面的基礎研究沒有什麼創新,但卻發現新的療效——能對組織胺產生拮抗反應,因而合成出抗組織胺。接著再從某種抗組織胺找到了非常實用的鎮靜劑氯丙嗪(chlorpromazine),這種鎮定劑能解決精神病患的問題,讓他們從精神病院解放,回到日常生活。

「模仿藥就像一連串跨越寬闊河面的踏腳石,在十九世紀的奎寧與二十世紀中期的藥物革命(從抗組織胺到精神病用藥)之間搭起橋樑。事實上,正是分子改良創造的神奇藥物提高了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算,也推動了讓慢性精神病患從病院的禁錮中重獲自由的化學革命。」

最後的章節,作者述及當初世衛組織為了公衛目的,試圖在各國扶植學名藥廠的烏托邦計畫,雖然後來沒有成功。巴西由政府帶頭不讓藥品被專利制度綁架,讓國內的學名藥廠生產出人民負擔得起的愛滋病藥AZT,甚至仿製的藥品比原廠藥的效果更高明。印度則是遵守美國那套專利法,但它的學名藥廠發展蓬勃,進擊為學名藥巨人,反過來出口美國。郭文華老師也在推薦序裡,提到台灣人向印度學名藥廠代購C型肝炎口服新藥的事例。

目前世界最大的學名藥廠——以色列的梯瓦,不只仿製,它也打入專利市場,生產專利藥(例如:多發性硬化症的免疫調節劑可舒鬆)。學名藥陣營的勢力越來越大。

便宜的藥是否能解決健保支出?這只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提問,閱讀這本書,會發現藥品的生命和當地社會的制度、法令息息相關。雖然專利制度以美國為首,透過貿易談判想網羅全世界進入那樣的遊戲規則,藥品到使用者手中的過程仍然和在地脈絡緊密扣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學名藥呈現的面貌和議題性便完全不同。

這本書從選書之時,便一直諮詢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郭文華老師的意見。感謝他寫了一篇非常得宜的推薦序,接合了本土議題和美國脈絡,希望往後一系列的講座,也可以帶動一些台灣人自己藥業的討論。另外,郭文華老師還向葛林爭取,為繁體中文版特別撰寫推薦序,分享對東亞藥業的觀察和提點中國原料藥可能爆發的危機,非常貼合時事。


經過翻譯的磨難,譯者林士堯先生應該是地表最瞭解美國醫療制度的人了,從各聽證會、州級到聯邦等級的法令、消費者運動社會史,還有各式藥品的來龍去脈,他跟著作者深入細節(出生入死),再挖掘出意義的光芒,縱然不必脖子上掛著毛巾,精神層面想必也從坑底翻了上來。



本文由左岸文化出版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