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羅伯特玩假的?》推薦序──〈玩真的玩假的?悅讀羅伯特達人的機器人後製物語〉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很高興知道谷洋老師的新作《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 (以下稱《破解真相》)即將出版,並有榮幸推薦這本書。


《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書封,交大出版社提供


谷洋老師專長機器人學(Robotics),實驗室名為「人與機器」,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STS研究)社群裡的「羅伯特」達人。我們同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由陽明、中央、交通與清華大學組成,是台灣第一個聯合大學系統)服務,過去幾年共同參與科學素養與研究相關的教學研究計畫。特別在谷洋擔任交通大學STS中心主任期間我們在各種場合相遇,暢談科技與社會議題,讓我羨慕他的活力與領導力,也常忘記他是否還有實驗室,繼續做研究與帶學生。

所幸,《破解真相》破解了這些迷思。它說明好科學家也是好溝通者,工學院教授也可以是創意的影評人。它更證明谷洋在「科技─社會人」書系以降對機器人社會的願景:「或許有一天,人類社會真會進入到人與機器人共處的時代,我們是否該建立相關的法律或是會有因應的倫理觀念產生?同時,機器人作為一種高互動性的科技物,它的發展形式與社會接受度是不是有其文化向度?」不同於泛泛的科技報導,更不是機器寫手的人云亦云,《破解真相》可是玩真的。

但「機器人社會」究竟是什麼?我們不時聽到「機器人就在你身邊」的報導但沒有適當的介紹與分析,不容易想像機器與人互動無間,共塑社會的可能。對此,STS研究關注機器的廣泛使用,更關心機器與人在社會關係與行為上疆界的模糊。先不說最近在醫療界引進話題的「Digital doctor」,讓病人用App看病開處方,多數客服專線設有語音服務,以減輕客服人員的工作負擔,但它也改變「服務」的內涵。一方面設計者要努力設想與篩選情境,順利將語音轉接到客服人員,一方面客服人員要學著如何應對顧客,以標準程序跟語音無縫接軌。公司固然希望機器能貼近「人性」,不讓顧客在層層選項中失去耐性,但早有聰明的顧客拆解語音服務的邏輯,跳過無趣的解釋直接與客服人員通話。

而《破解真相》主要從專業者的角度,從電影來引領大家認識機器人社會。乍看目錄讀者或許覺得這本書像本沒有頭緒的電影介紹:作者不但向「變人」或「機械公敵」等經典科幻致敬,也關注「原子小金鋼」與「哆啦A夢」的兒童科幻,甚至連「機器老男孩」、「雲端情人」這樣的社會幻想也納入分析。但如果擱下成見,細細讀來,會發現《破解真相》處處蘊含對機器與人的巧思。固然每篇文章中必有科技新知,彷彿正經八百的科普書,但作者任意「跳接」其他電影與話題,談「A.I.人工智慧」可以轉到性愛娃娃,論「關鍵報告」可以牽拖打不死的「小強」,展現強大的剪輯功力。

此外,《破解真相》顯露一種有別於單純批判,對社會與人性的深層關懷。以「機器戰警」來說,作者藉由新版與舊版電影的比較,反省機器人社會裡警察與治安的意義。當然,谷洋老師謙抑溫和,許多議題往往點到為止。但如果我們想起2014年太陽花運動裡代表公權力舉牌宣示「遊行違法」的警務人員,再回來看《破解真相》對機器戰警的傳神解讀:「公司看上的其實僅僅是墨菲的那張人類的臉以及他英雄般的事蹟,甚至不太在意他的大腦靈不靈光,說穿了,他們要的就是個具有人臉的機器人來當警察罷了」,會不會有會心一笑的感覺呢?

因此,《破解真相》是好教科書,適合用在機器人科技的通識以至於專業課程中,但它帶來的閱讀樂趣絕不僅止於此。在我看來,這本書是有反省力的機器人「後製物語」,用電影素材切入機器與人的複雜糾纏。畢竟和文明進程中許許多多的「非人」他者一樣,機器人是人類自身的反映。我們擔心動物的繪畫創作打壞藝術市場行情,擔憂摸不著的比特幣顛覆金融秩序,當然這些跟人愈來愈分不開、弄不清的機器會成為敘事主題,滲透在生活周遭的活動、事件與展演裡。

對此,《破解真相》在「走出科幻世界 走入人類生活」單元具體闡釋機器人的應用,比方說強調功能的醫療用機器人與工業用機器人、著重娛樂效果的擬真機器人與戲劇機器人,但作者更關心的是機器人研究的核心問題,也就是東京工業大學森政弘教授所提出的「恐怖谷理論」:機器人不能太像人,要不然會很「恐怖」。到底,在機器人撲天蓋地成為話題之際,它們是否已經跨過那個讓人提防,令人不快的「恐怖谷」天險?


森政弘教授,


這裡且賣個關子,請讀者自己從「後記」看羅伯特達人怎樣解讀這個現象,但作為機器人研究的外行人,我在這些案例裡看到機器人研究的社會意義。就跟「機器人」一樣,電影如真似幻。它為欣賞者展示夢想,也設下安全疆界,讓演員在裡面為大眾抒發情感、發洩情緒,所謂「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固然大家嚮往莊周夢蝶,物我不分的自由自在,但何嘗不會有電影的「恐怖谷」理論,擔心這些幻想竟與現實如此接近,令人心驚?

讓我分享兩個故事。第一個是中文世界最古老的機器人故事。工匠偃師手巧心細,造個機器人「倡者」獻給周穆王,能唱能跳,彷彿真人。不過,這個機器人在表演到最後時竟做出「人」的動作,對陪看表演的姬妾眉目傳情。於是穆王大怒,要立刻殺死偃師。偃師只好把倡者當場大卸八塊,說明它不過也就是個不懂愛不知情的臭皮囊。穆王親自檢視,才龍心轉悅,驚嘆「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


偃師、周穆王,圖片來源


第二個故事是《紅樓夢》裡的真假寶玉。江南甄家有個甄寶玉,北方賈家有個賈寶玉,兩人互相知道對方,身世經歷都很相似,相互傾慕,甚至互相夢到,但卻無緣相識。於是,寫第一百一十五回的作者讓兩人見面了。不過,相會的結果並不是讀者預期的相見恨晚。甄寶玉跟賈寶玉透露心事與抄家變故,讓賈寶玉愈聽愈煩,不歡而散,還下了「不過也是個祿蠢」之評語。

確實。如同《紅樓夢》裡太虛幻境門口的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不管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破解真相》挑起的正是機器與人在社會的虛實遭遇。在機器人社會裡,各位是擔心機器人「太有人性」的周穆王,還是對甄寶玉「相見不如懷念」的賈寶玉?羅伯特達人已經將診斷的線索藏在 Robot隨堂考」裡。歡迎大家跟我一起打開書本,準備紙筆,在一部部的機器人電影中跟著羅伯特達人悅讀看不到的自己。


作者簡介: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公共衛生研究所合聘教授。醫學院畢業後轉念醫療與社會,先後於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與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研究興趣聚焦於當代東亞藥物開發與法規管制,論文〈橋上之聲:全球醫藥法規中的臺灣境遇〉曾獲國際科學的社會研究學會(Society for th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的最佳單篇論文David Edge獎。醫學史方面關心東亞公共衛生的理念與實作,著作包括日治臺灣漢生病患的治理,以及美援衛生邏輯下的家庭計畫分析。致力於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推廣,曾獲得國科會(現科技部)第四屆的科普獎首獎,作品見於《科學發展》、《新新聞》、《科學月刊》與《歷史學柑仔店》部落格。以推廣雅俗共賞的科技與社會研究自許,但最後成為「什麼(STS)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只剩一張嘴的中年大叔,在象牙塔與白色巨塔中穿梭來回的學術長工。


本文由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