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

速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鄭作彧(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到目前為止我寫過不少以「速度」為主題的社會學論文,包括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也算是在這塊領域耕耘很久的社會學家之一。雖然和社會速度研究已經是「老夫老妻」了,但我一直記得第一次碰觸到社會速度研究,是碩士班一年級的寒假,讀到中國學者謝立中翻譯的瑞澤爾(George Ritzer)的《後現代社會理論》當中,介紹法國文化理論家維希留(Paul Virilio)的速度理論的那短短幾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速度」原來可以是社會文化理論的主題。
                                                                Paul Virilio,圖檔源於
短短幾頁的介紹當然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所以之後我又把維希留的中譯、英譯著作全找出來讀了一番(因為不懂法文,所以只好讀譯本)。維希留的理論基本命題是,自從人類為了不被動物吃掉而跑給動物追開始,人類的歷史就與速度就有分不開的關係了。到了近代,光電傳輸科技的發明,讓人類開始掌握了快至光速的速度、消弭了時間間隔,更是讓人類的生活進入到一個時間被大幅壓縮、生活被無限快轉的境界。對我來說,這真是非常有創意的說法。雖然維希留的著作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而且文筆實在非常晦澀難懂,但對當時相當中二的我來說,越是讀不懂的理論就越覺得酷斃了。加上那時候全臺灣從社會學的觀點對速度進行理論研究乃至於經驗研究的論文還非常少,我夢想著要是能做出些名堂,那就是學界開路先鋒之一,更酷。因此速度就成為我碩士論文的主題。
我的碩士論文是去研究,進行SNG現場連線播報的記者,在面對快到毫無時間間隔的即時性時,如何報導新聞。當時(其實到現在狀況依然沒有太多改變),幾乎所有的社會速度研究,都將速度的肇因、乃至於本質指向科技發展,而且那時候我信奉著維希留的理論,因此自然相信即時傳播科技消滅了時間,使得記者和觀眾必然已經不再有任何思考能力,只能目瞪口呆且無能為力地被即時傳輸的新聞事件侵襲。所以我想探討記者如何面對這種科技速度所造成的困境。
然而就在我透過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跟著幾家電視台的SNG車跑了幾個禮拜的現場連線新聞之後(我還記得當時我最喜歡跟的是娛樂新聞,尤其是歌手或電影的發片記者會。除了可以看到藝人,現場還有不少招待記者的美食和小禮物,有吃擱有抓,超爽der),原本的研究假設卻整個被推翻掉。
我在研究之後瞭解到,現場連線新聞之所以重要,很大的原因之一是它表現出一家新聞台掌握第一手最新消息的能力。但單單就記者在報導新聞,是無法讓觀眾知道這則新聞是現場連線的。因此新聞台必須透過各種方式,比方在新聞畫面上打上「Live」的字樣,現場記者和棚內主播假裝在互動(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下兩者並沒有真的互動,而是在導播的指揮下「演出」互動的樣子)等等,才能讓一則新聞看起來像是一則現場直播的新聞。更甚者,即便這則新聞可能根本是事先預錄好的,但只要記者或主播「演得好」,並且新聞畫面上佈滿一則現場直播該有的符號要素(比方文字、時間等等),那麼這則早已在事前已經預錄好的新聞也可以看起來跟一則現場連線的即時新聞毫無分別,讓觀眾無法察覺到這則新聞是預錄好的畫面,還以為在觀看的是現場直播。尤其是颱風天在災區的現場連線報導,由於天候關係SNG傳輸條件常常很不穩定,無法保證需要直播的時候現場記者真的可以連上線,但當新聞台又必須展現他們有派出記者在現場最快、最第一手地採訪新聞時,這種「把事前預錄的新聞假裝成現場連線報導」的假連線新聞就格外常出現。所以實際上,科技的即時傳輸速度不一定會困擾著記者;相反的,記者常常必須想辦法構築出有科技以極高的速度在傳遞資訊的感覺,即便科技根本沒有在即時地傳輸訊息。
也就是說,有一種情況是,並非科技的速度制約了人類的實踐,而是人類的實踐建構出了科技的速度。
這個研究結果讓我驚覺到,把「現代社會生活在各方各面都讓人感覺到速度的增加」這件事跟「科技」直接連結在一起,尤其是把科技當作社會加速的原因,是一個多麼膚淺、不符合現實的想法。這徹底打破了我對維希留的信仰,甚至讓我再也不相信所有任何把科技跟速度直接連結在一起的討論。
不過,就像所有其他碩士論文一樣,我那本研究也同樣在我畢業之後埋沒在國圖的一個小角落、乏人問津。長久以來,國內外(尤其是英語學界)速度研究的起手式多半還是討論加速科技如何消弭時空、改變了人類生活,並且將之視作需要批判以對的社會問題。而解決之道呢,則多半是這幾年間越來越紅的「慢活運動」。可是不管大家怎麼批判加速科技,總之我對這套路數是不信了。至於慢活運動在我看來,就是小資在自我安慰的小確幸,我實在不覺得這是什麼解決加速社會問題的有意義的好方法。種種這些原因,因此我對於英語學界的社會速度研究或什麼慢活運動的叢書,一直感到興致索然。
但是這本《縮時社會》卻是少數讓我覺得提起興致的例外。
《縮時社會》是英語學界少數反對科技決定論的社會速度研究著作。然而與一般同樣反對科技決定論的著作或倡導「慢活運動」的書籍不同,這本書的作者威吉曼並沒有因此就把「科技」這個面向完全棄之不顧。此外,威吉曼與當代絕大多數這方面的論文或著作不同之處還在於,她並沒有對社會加速給出好或不好的道德判斷(所以她對慢活運動也沒有抱持著支持或反對的態度)。也就是說,這本書比過往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更加樸實且中肯地面對各種實際的社會速度現象。威吉曼提供了許多研究證據,指出現代人生活的快慢不能無視於科技來討論,但科技在當中僅是要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後果。而且也給出了很多證據證明速度有好有壞,不能一味讚揚或批判生活過快或過慢。不論是社會學家、還是一般大眾,在這本書當中都必然可以得到很多從以往的書籍當中難以得到的啟發。
當然這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這本書可能太學術了一點,很難在完全不具備社會學知識的背景下完全搞懂威吉曼到底在說什麼。而且一般人讀書就是要得到一些生活方向,但這本刻意不給出好壞判斷的書卻偏偏可能讓人越讀越不知所以。而對於專業社會學家來說,這本書可能又太淺了一點。但缺點也可以是優點。一般大眾可以從這本書清楚知道,「生活忙忙碌碌」這件事在今天已經是很重要的社會科學研究主題,沒讀點有些深度的書(比方這本《縮時社會》)還真沒法隨便說出什麼有內涵的看法。社會科學家也可以以此書當作參考,知道這方面的研究可以怎麼樣更科普地面對大眾,而不是像維希留那樣老用文句不通的文筆拐騙文青。
當然,如何讀出這本書的優點,也必須有賴於各位讀者用自己的步調、用自己的速度,好好細細品嚐這本很有意思的著作。
                                                                           本文由新樂園出版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