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書摘

BY passsager IN No comments


作者:屎尿.下水研究會


本書書封由健行出版提供


世界最古老的馬桶是蹲式?坐式?

我們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馬桶呢?人類的祖先並沒有馬桶的概念,應該都是蹲在大地上解放吧。

但是,人類自從有了「文明」之後,就會使用沖水廁所了,這一點可從遺跡中找到證明。

現在伊拉克北部曾發展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該地的埃什南納遺址(Eshnunna)中發掘出紀元前二二○○年左右的廁所結構,其中可看出廁所為沖水式,糞便經由下水道流走。



繼而,在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發掘出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遺址。學者在遺址中發現左頁照片中的廁所結構。

這些結構乍看是坐式,但如同照片中所示範,人們應該是蹲在上面方便。與現在巴基斯坦人一樣,都是蹲著上廁所。

廁所下面有水流經,據推測人們以這種方式沖走糞便。換句話說,可以想像在此之前,人們是蹲在有河水流過的地方方便,自然的用河水將糞便沖走。埃什南納遺址發現的廁所,人們也是蹲著方便吧。世界上最古老的廁所,也許是蹲式的沖水馬桶。

土耳其西部的以弗所,也挖掘出古羅馬時代的遺址,其中發現公共廁所的遺跡(見彩圖ii)。橫置的長石板上,開了幾個馬蹄形的孔洞,當時的人應該是坐在上面解便。洞的下面有水流過,將糞尿沖走。另外腳下也有水溝,推測可以讓人們將海綿放在水溝裡浸濕,擦洗臀部。


沖水馬桶的發展路徑

紀元前二二○○年左右,世界上便已出現沖水馬桶了,但如同本書「前言」中提及,日本在繩文時代的遺址中,也發掘出棧橋式廁所,它也是沖水馬桶。



但是,現在使用的沖水馬桶,是在十六世紀後半,英國伊莉莎白一世時代才正式誕生。當時,住在城堡裡的貴族們,居所內都已有洗澡間的設備。但是他們用的是椅式的「便盆」來當廁所。 

在那個時代,歐洲大多數城市的河川,都處於糞便溢流的狀態。因為家庭排出的糞便全都匯入了河流中。即使是英國的倫敦也不例外。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便因糞便(還有其他穢物)流進支流佛利特河,而屢屢出現堰塞的狀況。

伊莉莎白女王極度厭惡糞便的臭味,據說她連自己的味道都很難忍受。一五九七年,女王採用了約翰.哈林頓(John Harrington)發想出來的解手用椅,它成為世界第一座沖水馬桶,這座馬桶設置在里奇蒙宮。

另外,現在在日本,一般都習慣將衛生紙直接沖入馬桶,但是全世界可以做到這種程度的都市並不多。這是因為現在日本有可溶於水的衛生紙,下水道也有完備的設施,即使衛生紙流入也不會阻塞。

有些國家即使在沖水馬桶已經普及,也生產可溶於水的衛生紙,但價格高昂,同時下水道設備也無法容納衛生紙經過,因此他們通常會在馬桶旁放一個垃圾桶,以供丟棄使用過的衛生紙,並且定期清理。像中國、韓國、東南亞等地的高級飯店,現在也都還在使用這種垃圾桶。

紙與手
衛生紙在世界各地都已十分普及,人們也都養成用紙擦拭屁股的習慣。但是,還是有某些地方用紙以外的物品擦拭屁股,或者是根本沒有「擦拭」的行為。世界真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

據傳,最早使用衛生紙的,是六世紀中國的皇帝和貴族階層,但是他們用的是一張一張的紙。直到十九世紀後半的美國,才發明出現在這種捲筒式的衛生紙。

在日本,以前糞坑式馬桶用的紙,稱為「散紙」、「便所紙」、「落紙」等。散紙在中文中寫成「手紙」,現在也依然含有衛生紙的意思。

世界上現在仍有用手擦屁股的人,在印度,人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手,吃飯時絕對不用左手。這雖然是源自宗教因素的風俗,但是也與印度的廁所設置有關係。印度馬桶旁會設置水龍頭和放水的小盆,人們會用左手取水來洗屁股。



活動式馬桶的出現
平安時代的貴族住在寢殿式(譯注:日本平安時代的建築式樣之一,中央有主殿[寢殿),四周有複廊和單廊,南側有池塘的豪華宅邸)的住宅裡,寢殿式的建築中沒有特定稱為廁所的設備,一般都使用活動式的馬桶,稱作「樋箱」、「清筥」、「大壺」和「尿筒」。與今日的「便盆」或「尿壺」相當。據考應該是在寬敞大屋中的一角,用類似現在的竹簾圍成一個小隔間,在其中解手。右頁圖中樋箱有個鳥居形狀的部分,一般認為那是解手時,用來擱放太長的和服,以免成為阻礙的工具。後來,這部分便成為蹲式馬桶前面的「金隱」(譯注:即蹲式馬桶突起的遮罩)。而排泄完的糞便,再由傭人拿去外面丟掉。

如此可知,在當時之前,不論在野地方便或是家中方便,糞便都是「丟棄」的東西。

但是,到了鎌倉時代末期,漸漸的會將糞尿累積在盆或壺之中。也就是「糞坑式廁所」開始出現。到了江戶時代,「糞坑式廁所」逐漸成為主流。

自從鎌倉時代獎勵米麥輪作,糞尿成為珍貴的肥料(堆肥),因而糞坑式廁所才會漸漸普及開來。因為稻米收成之後再種小麥的輪作方式,堆肥的利用是提高生產性的方法之一。

原本在中國,從宋朝開始即已有將糞尿作為肥料來使用。因而推測,「糞尿製作肥料的技術」,是鎌倉時代通過宋日貿易從中國傳到日本。

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農家建築中,一般都設有外廁所或簷下廁所,一般認為在武家建築(書院式)出現後,房屋裡才開始設置廁所。


江戶時代
到了江戶時代,農村對水肥的利用已普及全國各地,都市與農村藉由水肥與作物(稻米和蔬菜)的結合,形成了「共生循環圈」。

「播撒了水肥, 農作物的收成變好, 所以農家甚至願意花錢購買水肥。」在這種狀況下,挖取水肥、賣給農家的業者,不久後便應運而生。水肥不再是「廢棄物」,而是可以標價、交易的「有價物」。

在江戶, 若以二十名大人在一間長屋賃屋而居的話,賣掉共用外廁的水肥,一年獲得的收入,約有一兩到一兩二分。在那個時代,一名木工一個月的收入約為二兩,所以這個金額相當大。而個人之家的話,大多用水肥交換蔬菜等實物。


廁所文明的興盛
明治維新之後西風東漸,文化也轉為歐美化,建築方面也引進了西洋的風格。此時第一次製作了西洋坐式馬桶。明治時代的教育家新島襄,同時也是同志社大學的創校人,在他府邸裡設置了木製的坐式馬桶,至今都還保留著。明治中期,開始進口沖水馬桶,但並沒有普及,一般百姓家裡還是維持著糞坑式的日本馬桶。
一九一四年,陶製水洗坐式馬桶首次問世。

一九二○年代,政府推動淨化槽和下水道的建設,由東洋陶器、名古屋製陶所、高島製陶、小松製陶、豐橋製陶等五家公司,形成了日本衛生陶器業。


改良廁所的研究
大正到昭和初年期間,人口快速集中到日本的都市地區,都市排出的水肥量大幅增加,與化學肥料的普及,使得近郊農村難以消耗都市水肥的地步。再者,將水肥用於農地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寄生蟲,以及消化系統傳染病、吸引蠅蟲等衛生的問題,這些情形都被放大檢視。

因此,為了能讓農地在衛生的條件下使用水肥,不受寄生蟲或傳染病等的污染,各地政府開始積極的改良糞坑式廁所。最後誕生了改良廁所,稱為「妻木式廁所」或「堀口式大正廁所」,一九二七年政府發表了「內務省式改良廁所」。

內務省式改良廁所的便槽是以混凝土建成,並且分隔成五槽或三槽,除了排便口和抽糞口之外,完全密封。糞便落下的位置為第一槽,它與第二槽的間隔下有空隙,第二槽與第三槽間隔上方有空隙,第三槽與第四槽的間隔下方有空隙,而第四槽與第五槽間隔上方有空隙。新的糞便會不斷按順序將舊的糞便推擠到下一個槽。最後一槽就是抽糞槽,水肥到達此處大約需花三個月,這段期間,消化系統的病原菌與寄生蟲卵盡皆死亡。


下水道建設與沖水馬桶的普及
自古日本人即已了解下水道的必要性,安土桃山時代(譯注:一五六三一六○三年,指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的時代,因而以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桃山城稱之)豐臣秀吉建設了大阪城,據說他為了修建城下町,因而建設了下水溝。由於當時是在面向道路的建築背後(後門)挖鑿溝渠,所以稱為「背割下水」,又借用了秀吉的太閤尊稱,稱為「太閤下水」(彩頁viii)。其中一部分目前大阪市還在使用。

此外,一八八四年,東京興建了「神田下水」(彩頁viii),這是日本首度出現的歐洲式現代下水道。當時的神田下水以紅磚砌成,部分仍沿用至今。明治之後,東京快速都市化,大雨成災的次數增加,和積聚不退的污水,都導致疫病流行,為了排去雨水和污水,因而興建了下水道「神田下水」。由於糞尿在當時都具有肥料的價值,屬於有價物,家家戶戶會與水肥業者簽訂合約,不讓它流入下水道。但到了大正、昭和時代,設置沖水馬桶的地方逐漸增多,因而水肥也都沖入下水道。

一九五五年左右,隨著淨水槽的設置和公共下水道的建設,沖水馬桶快速在民間普及,市井間已幾乎看不到糞坑式廁所。一九八二年三月,東京都下水道局砂町水處理中心(即現在的水再生中心)廢止了消化處理工程,長達二十九年自糞坑式馬桶抽取水肥的工作就此劃下句點。

二○○二年度底,沖水馬桶率接近百分之九十,幾乎不再受到惡臭或蠅蟲的危害了。

日本各地不但加快腳步,將日式蹲坑馬桶轉變為西式坐式馬桶,進而還改變民眾用紙擦拭屁股的習慣,發明了用溫水洗淨屁股的溫水免治馬桶座。

日本的廁所與浴廁周邊的環境,就這樣快速的不斷改變。現代日本的廁所,已經進步到十分舒適,而糞尿也從沖水馬桶經由下水道,到末端的處理設施,獲得安全清潔的處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糞尿本身的循環系統卻完全瓦解,這樣的演進真的是好的嗎?



本文由健行出版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