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

詮釋權的爭奪:《斜門歪道:近代哲學的驚世起源》圖文書介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趙子翔(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


《斜門歪道:近代哲學的驚世起源》(Heretics: The Wondrous (And Dangerous) Beginnings of Modern Philosophy,以下簡稱《斜門》)一書,乍看標題似乎是本想用輕鬆口吻談論嚴肅哲學的作品。但閱讀之後會發現,其實內容未必那麼嚴肅,甚至是可愛的,但也沒那麼輕鬆。它廣泛地處理了16世紀末以來某種新思潮的現身。漫畫的形式和幽默的對話,在此我不贅述,留待讀者親身體會。問題是,我身為一名「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領域的研究者,跑來寫近代哲學起源的普及讀物,是鬧哪樣?容我這麼回答:作為一名對科學史有興趣卻非哲學專業的學生,這本書除了課餘消遣,事實上也觸碰到科學史中一段重要的時代。在本篇圖文書介中,我嘗試以與《斜門》書中稍微不同的視角來介紹《斜門》一書所鋪陳的故事。


圖一,本書頁8,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17世紀前後在傳統的歷史書寫中常常冠上各種神奇光輝的讚頌,而事實上也不能否認,隨著16世紀以來歐洲人航海事業擴張、經濟的發展、歐陸和英國接連的戰亂,哲人們再也無法安逸於古希臘哲學或經院哲學對世界的種種解釋,一種新哲學隨之浮現。而在很多的教科書中,科學革命正是這個時代的註腳。如果順著「科學革命」式的故事書寫,當然免不了立一些科學的聖徒:那些不被宗教所喜的哲學家們。許多人對這段歷史的印象是:這是一段「理性科學」與「愚昧宗教」的抗戰。


圖二,本書頁29,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但這個觀點可能存在誤解。實際上,書中各持己見的哲人們,反覆思考的都是重要的宗教問題(例如論證上帝的可能、討論為何有邪惡),甚至某些參與討論的哲學家本身就是教士。而書中介紹的幾位哲學家,的確也都不被教會所喜。由此觀之,上帝、自然與哲學在17世紀是相當交雜的。他們之所以被斥為邪說,來自於他們提出與傳統真理不同的解釋;17世紀的若干哲人們不再擁護和相信古希臘哲學家看待世界、宇宙和人類的思索方式。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場科學與宗教的戰爭,不如說這是某種程度上爭奪自然世界和「人自身」解釋權的戰役。


圖三,本書頁15,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那麼這段時期的哲學家們如何去解釋「自然界的所有現象」呢?笛卡爾挑戰了亞里斯多德傳統以來的物理學。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物」(natural things)和「人造物」(artificial products)是截然不同的東西(見Aristotle, Physics, Book II)。但笛卡爾卻主張,除了人類心靈之外,自然界的現象都能夠用機械的比喻來理解。換言之,機械和自然間的界線被消弭了。笛卡爾進而推崇使用幾何學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這種機械論的思潮深刻影響了17世紀以來自然哲學的發展。


圖四,本書頁41,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然而新哲學家間往往也是充滿爭議,百家爭鳴。例如笛卡爾對於人類心靈解釋,就受到了其他哲學家的批評。其一就是如今被視為重要政治哲學家,來自英國到處流亡的霍布斯,他認為靈魂也只是物質。不同於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哲學,霍布斯否認所有非物質的東西。但如同上面所提到的,霍布斯同意機械論,也擁護幾何式的物理學。由此可見,在爭奪自然界詮釋權的同時,以機械論為基礎的不同哲學家也不是鐵板一塊。


圖五,本書頁50,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不同於笛卡爾沉思式的自我探問,霍布斯的論述更加具有整體性。在肯認一切的運動都是物質的基礎上,霍布斯透過幾何學的邏輯提出了他流傳後世的政治哲學理論。他從自然狀態中「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戰爭」慢慢推導出根據社會契約所穩定下的秩序,在此秩序下,即使宗教也應該是統治者管轄的範疇(這顯然讓教會非常不開心)。同時,他也運用同樣的邏輯來看待整個自然世界。關於霍布斯整體論的邏輯,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科學史家史蒂文.謝平和賽門.夏佛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這本書討論了17世紀英國的自然哲學家如何針對弭平內戰提出各自的看法。有趣的是,被我們認知是政治哲學家的霍布斯,事實上在他的作品中討論了許多對自然界現象的解釋。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身上。


圖六,本書頁128,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洛克與霍布斯一樣,將社會的起源視作從自然狀態走向社會契約,但不同於霍布斯的絕對君權,洛克認為專制的君主政治缺乏其他適當的權威來制衡統治者。對他來說,從自然狀態脫離,建立多數決的公民社會才是合理的。同樣駁斥笛卡爾心物二元的思想,在自然哲學上,洛克強調我們心靈中的概念都來自感官經驗和反思,只有透過觀察才能形成我們對於事物的概念。不若笛卡爾的思辯中有一處被上帝掛保證的心靈,這種繼承自培根式的經驗主義影響了英國往後的自然哲學發展。


圖七,本書頁140,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類似的例子也出現在波以耳身上。雖說《斜門》一書對波以耳並無太多著墨,只強調他是機械論的堅決擁護者。但就智識上,波以耳與同為機械論者的笛卡爾或者霍布斯,在詮釋自然世界上有頗多不同。以經驗主義為基礎所發展出的實驗哲學,讓波以耳透過不斷的實驗來生產出原本自然世界中並不會出現的現象。著名的例子就是以他為首的實驗哲學家們透過抽空泵浦來製造出所謂的「真空」,挑戰了傳統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普滿論(plenism,即「自然厭惡真空」的主張),並透過在「真空」中的各種實驗來解釋物質的運動。這種作法不只引來了傳統經院哲學家的批評,也遭受霍布斯的攻擊。霍布斯既然否認任何非物質的存在,當然無法接受自然有某部分是空的,物質理所當然地充斥了自然界,如同君主的統治無所不在。在真空的問題上,霍布斯可說仍然是亞里斯多德的盟友。這段故事也是上面介紹過《利維坦》一書的主旋律。

另外,在宗教觀上,波以耳是個無比虔誠的基督徒,與教會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這也是《斜門》一書中沒有特別提到的。有趣的是,即便這些自然哲學家的書被列進羅馬教廷的《禁書索引》,但在新教盛行西歐及北歐,真實的狀況或許更加複雜。但不管如何,這類建構在觀察之上、實驗性強的新哲學日漸受到重視,這也被許多史家視作現代科學的起源。


圖八,本書頁158,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行文至此,我舉了幾位《斜門》一書中討論到的哲學家,也稍微介紹了點書較少著墨的部分,這構成了一個爭奪自然世界詮釋權的故事。一方面,17世紀的新哲學家們不滿亞里斯多德的死忠擁護者;但另一方面,新哲學家們之間又是另一段恩怨情仇錄,尤其笛卡爾受到來自各方的攻擊,即便他的批評者本身也支持機械論的解釋。戰爭不只發生在王國政體間,也在哲學家的智性中。


圖九,本書頁159,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圖十,本書頁173,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斜門》一書快結尾的部分,讓自然哲學巨匠牛頓現身(關於牛頓的介紹,我也就不多說了,各位請善用各種資源,這本漫畫有淺顯易懂的介紹)。牛頓物理學可說是1718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成就,它統治了近三百年來的自然哲學圈。但顯然自然哲學圈沒有永遠的霸主,就像拳壇沒有不老的拳王,但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圖十一,本書頁180,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當現代人想要描述17世紀的新哲學時,經常要不斷交替使用「哲學」、「科學」兩種詞彙。現在的國高中自然課本不會教霍布斯的幾何公理,同時社會課本也不會介紹牛頓。我們如今讚嘆當時哲學與科學的偉大起源,但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很可能是同一回事。所以乍讀《斜門》,必然會覺得怎麼一下跟讀者談政治哲學,一下又談數學原理、幾何學。書的作者並不去區分誰是政治哲學家、誰是科學家,而是著重在每個人對於自然世界不同的看法(當然也使用一些當時的用詞,像是自然哲學家這類的指稱),故事也不再是關於勝利和失敗,而是並列了不同哲學家們的詮釋,這正是此書某種意義上為還原歷史所做的努力。


圖十二,本書書封,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以上簡要的介紹,希望提供讀者一些初步的印象,瞭解到這不只是一段輝煌的哲學史,同時也牽動了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許多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進一步,讀者也可以細究這段時期宗教、哲學與自然之間的複雜關聯,神學、政治與科學並未像我們如今想像的壁壘分明。最後,我們也須留意,儘管十七世紀標誌了一段歷史的轉折,但這些「斜門歪道」的哲學家並未完全拋棄過往的思想和宗教資產。那是一個深具開創性的時代,卻不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參考資料:
Shapin, Steven, Simon Schaffer著,蔡佩君譯2006,《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台北:行人。


作者介紹
趙子翔,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


本文由時報出版、時報人文科學線以專案方式委請STS多重奏進行圖文介紹,圖片皆經時報出版授權刊登。


*本文感謝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張邦彥同學給予寫作上的建議修訂,感謝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禹安同學進行排版校對,惟文責由譯者自負。此外,也感謝時報出版林進韋編輯於寫作期間居中進行規劃、聯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