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苓(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丹麥很近、日韓很遠?
2003年暑假我跟隨二代健保公民參與小組前往哥本哈根,拜訪知名的「丹麥科技委員會」,學習審議民主的理念與操作步驟。兩天密集的工作坊之後,秘書長Lars Kluver問我們認不認識日本某位電機系教授,以及韓國某位姓Kim的教授,說他們之前都分別來此交流,之後也陸續在日韓舉行過公民共識會議。丹麥研發的諸多審議民主模式,我們在拜訪之前就已仔細探究,但是日韓如何推動科技政策的公民參與,我們還真的一無所知。居然是由丹麥人告知我們鄰邦的動態,「丹麥很近、日韓很遠」的詭異感油然而生。
那時東亞尋人計畫還沒頭緒,這些學者居然自己來到了台灣。東亞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系統性的學術交流,約略從1998年開始,逐步透過台日韓中輪流舉辦小型會議而展開。2003年10月,正在執行STS建制計畫的雷祥麟教授,首度在中研院主辦了「探索東亞科技會議」。多虧這個東亞STS彼此探索的新網絡,我們得以遇見丹麥人說的那個「Kim」──金煥錫教授,他於1998年就透過所屬的NGO市民連帶,在韓國辦理過以基因改造作物,以及複製人主題的公民共識會議。當時也結識了小林傳司教授,他與日本電機大學的若松征男教授率先在日本推動了以基因治療、基改作物為主題的共識會議。大家先後都去了丹麥研習,也都是以學者的身分參與推動,不過台日韓施行的樣貌各有不同。例如,韓國的社會運動紮根甚深,因此主要是由學者投入的社運組織來發動科技民主化的實驗。而日本學界發現,要公民公開表達反對意見,對許多日本人而言甚感為難,因此參與者往往要在會議外的非正式場合才能吐真言。而台灣作為後進民主國,民間團體參與政策制定的管道明顯不足,也嘗試摸索出以法人組織、鄰里作為參與主體的新興模式。各國的政治經濟情勢、推動審議民主的機會結構、溝通文化、市民社會特性,都影響了各國推動科技民主化的方法與路徑。西方取經是我們熟悉的學習模式,在地改造是必經的歷程,而東亞比較則提供了許多反思的靈感。
之後台日韓STS學界在科技民主化的往來日深,2007年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以台灣為基地創立,第一期就是以「科技的公民參與」為專題。這個相互探索的歷程,持續有著許多令人驚喜的發展,當然也不僅限於科技政策的公民參與,諸如科學哲學、科技史、性別與科技、傳統醫學研究、生命倫理、爭議研究等等領域,都透過各式各類的研討會、專書編纂、期刊專題、甚至研究生討論會,在東亞(以及亞洲其他各地)開展。我們不再只向歐美張望,我們吸收STS的養分也變得豐富多元,甚至改變我們思考的框架。今日日本STS社群合力撰寫的教科書『科學技術社会論の技法』,能夠以《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為名在台灣問世中文版,再一度為東亞STS交流,開發了新的活水。
哆啦A夢的STS道具箱
東京大學的藤垣裕子教授在EASTS的一篇短文,陳述編纂這本STS教科書的來由,並以藉此呈現日本STS近年來的發展(Fujigaki 2009)。從1990年開始,日本先後建立了STS的研究網絡、學會、期刊。2005年,長年在歐美舉行的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S)首度表達希望在亞洲舉行年會,經由藤垣裕子的奔走,敲定2010年在東京舉行,被認為是STS跨出歐美的一大步。而日本學界在建制化STS的過程,不只是加強與國際學界的整合,也戮力向下紮根,包括編寫這本開創性的教科書。
這本教科書也歷經諮詢西方STS學界的歷程,但是相較於英語世界的STS教科書,這本書有幾個重要特色。一、以日本知名的科技爭議作為主要案例。科技爭議固然不是STS的全部,卻是個絕佳的切入點,因為最能直指科學知識的形塑、科技治理等STS核心主題。本書選擇的案例:水俁病、痛痛病、文殊核電廠、醫療廢棄物、網路文件共享軟體Winny等都是日本深受全國(甚至國際)注目的議題,而其他如藥害愛滋、狂牛病、基因改造食品、全球暖化的章節,則是密切連結國際爭議的案例。本書藉由原本就攻佔媒體版面的重要事件,提出不同於主流觀點的STS詮釋,甚有借力使力之效。
二、本書極重視介入科技的行動。以爭議為主要案例,也呈現本書連結批判分析與實踐的企圖。本書細說多層次的介入形式──媒體爭辯、行動聯盟、協定制作、律法引用、訴訟判例、政府政策、國際公約等等,從多面向協助我們理解科技治理的複雜與多重法門。而這些介入形式,也往往進一步成為日本社會處理爭議的基礎建設一環(例如文殊電廠的判例),剖析改變成真的推力所在。而在概念的選擇上,本書介紹了科學教育、工程倫理、社會運動、法律責任歸屬等等概念與關鍵字,在實作的面向,也較其他教科書更來得積極。
三、本書以多種教學法來深入理解STS。這本書的英文書名Case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許比日文與中文更能精確表達這本書的編排。九個科技爭議的案例是為主軸,並搭配貫穿這九個案例的分析策略與核心概念,然後輔以簡介九種STS的取徑,最後附上36個關鍵字介紹。層層相疊,珠璣相串,很有多寶格的趣味性。例如,首章是國際知名的「水俁病」案例,在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以科學不確定為重點,探討此案例的發展。在編者的導引下,第二章的「痛痛病」,並非僅是另一個獨立的知名案例,而是最適合與水俁病進行比較的爭議事件。同樣是工業環境污染造成的病痛,受到的處置卻十分不同,有關受害者的社會經濟地位、援引的法律、以及調查爭議的公民參與形式等因素,本書不只比較水俁病與痛痛病,更以比較九案的策略,提出STS的分析步驟:編制年表、列出利害相關人、整理差異主張、提出對於既有框架的質疑。而書末也規劃了STS思潮的說明、核心概念的簡介,能當做前述案例的整體知識基礎。
在某些閱讀時刻,我還真覺得眼前就是哆啦A夢的STS工具箱。面對沒完沒了的麻煩,哆啦A夢拿出各種法寶。機器貓有任意門、時光機、記憶麵包,STS有風險分析、強綱領、公民參與。這本書兼具教科書、工具書、簡易方法手冊的靈活編排,跟哆啦A夢的寶庫一樣讓人眼睛一亮。而這些工具箱,案例很日本,概念部分則大多與歐美STS相似,但也有少數援引概念頗能反映出日本STS特色。例如書中多次以統計學上的「型二錯誤」,描述在科學不確定下未能採取的行政規範,可能就是日本學界較為側重的說法。
更多口味的翻譯蒟蒻
小叮噹早就說中文了,イタイイタイ病卻一直沒有。英文成為東亞STS交流的共享語言,這是我們經常感嘆的困境,在我剛拿到日文檢定N2「不合格」的成績通知時,更只能苦笑。相較於台灣STS社群已戮力翻譯不少歐美STS的經典之作,我們還大多得透過英文著作來放眼日本。過去上課時,卡啦OK的亞洲變異、Sony隨身聽的使用者設計、中山茂對於科技國族主義與科技全球主義的對比、福島核災與公民科學等等,或許因為貼近台灣的生活與關切,很容易吸引學生,但也多得倚賴英文讀物。在中文翻譯甚為有限的情況下,我還勉力用了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作為討論科技與文化變遷的教材,透過宮崎駿的「風起」討論戰爭機器的政治性,仍然覺得教學上捉襟見軸。日本STS教科書的中文版問世,直接豐沛了教學資源,揪感心。
由於這本書當初預設的讀者是日本學生,我們在台灣使用可能也需要一些巧思。有少數的案例是我們較為陌生的日本情境(例如第九章的Winny事件)。而大多數章節都能透過閱讀而了解日本科技爭議的發展,也很容易產生對照、比較的角度,增加理解的層次。有些僅是刺激聯想,都讓人新生趣味。例如,讀到日本選擇以文殊菩薩來命名核子反應爐,很難不想起台灣的原能會副主委在福島核災後,以「菩薩的蓮花座」來比擬核四所在的岩盤如何安穩;以命名與隱喻來降低風險感,台日有志一同。讀到日本如何折衝於狂牛病的國際規範,也很容易聯想到台灣禽流感治理的國際政治,也不免想探問日本輻射食品輸出台灣的政策爭議。
然而,更深入的比較案例,還可能發展出新穎的分析工具。第一、二章的水俁病與痛痛病,也是台灣STS社群探討RCA污染常引用的參照點,而RCA訴訟案進行更可以跟這兩個日本案例進行比較。有關因果關係與賠償的認定,RCA勞工的律師團也援引日本作法。幾位深入參與RCA訴訟的STS學者,透過重視街頭科學、詮釋科學以及建立常民流行病學,扮演著有助於社運、法律、科學相互了解的互動型專家,在國際上也屬罕見。對照日本案例,台灣對於環境污染爭議的行動有何特性,如何可能彼此影響,能夠產生許多延伸思考。
比較是個重要的起點,但前方還有更多的任務。對於STS的西方中心導向,已有許多討論與反省,也透過像是地方化歐洲科學、後殖民科技研究、強調非西方區域的研究等取向來精煉STS。透過仔細的在地案例,發展出範疇限定(而非普世通論)的概念,是近年來聲音日大的倡議。而亞洲內部的流動與相互影響,特別是從十九世紀以來面對的現代化路徑選擇、帝國擴張與殖民、國族的重建等等,科技都是這些歷史過程的要角。而走訪台日韓中,仍然生氣蓬勃的傳統科技──針灸、木造構築、暖炕房,都提醒我們「現代性」應該是複數。一本教科書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多口味的翻譯蒟蒻。
為了EASTS的籌建,2005年我們曾經拜訪當時在韓國高麗大學講學的Trevor Pinch,請教編輯國際期刊的心得。Pinch所編輯的Golem三書,是英語世界暢銷的STS教科書,以改寫學界的經典案例來組成。當時我們問他,在STS熱愛的案例研究中,收入教科書或讀本的,有沒有非西方的案例,或是東亞的案例。他歪著他那很像貝多芬的捲捲頭,認真地想了想,跟我們說,還真的連半個都沒有。爾後像是震驚世界的韓國科學家黃禹錫事件、日本福島核災、中國生技產業與山寨手機,都在國際STS引發越來越多的討論。STS必須關注東亞、STS以歐美為案例發展出來的理論概念有其侷限性、STS必須研發更多的分析工具來理解各地的科技發展(其中包括「亞洲作為方法」)等等反思,越來越常成為論壇主題。這些反思,可能率先在EASTS這類的期刊裡辯論著,還不太容易變成教科書的重點。但是教學現場,老師們有著創意發揮的空間,反而更可能是實驗的先鋒。在台灣,嘉南平原的拼裝車、常山作為抗瘧藥的實驗步驟、黑珍珠蓮霧的研發,這些幫助我們理解自身科技社會的絕佳案例,已經成為必教的內容。如今,透過這本書我們有了日本STS技法可就近展讀,也期待更多的創新與激盪。
《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書封,
參考書目
Fujigaki, Yuko. 2009. “STS in
Japan and East Asia: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blic
Engagement.” EASTS 3(4): 511-518.
本文由群學出版社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