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
從一群人的生命故事聊起。
一群暑期工讀生穿梭在塵土飛揚的工地,有的戴著早上出門時從便利商店隨手買的普通口罩,有的連十幾塊錢的口罩錢也省了。黑色T恤沾滿了灰白色的粉塵,沒有人在意它來自何方,可能是方才大伙兒豪氣敲碎混凝土牆遺留的證據,也可能是為方便裝袋搬運,奮力折斷天花板留下的痕跡。這是這個工地的最後一天工期,因為大家配合良好,老闆熟練地付了當天的日薪,新台幣一千五百元,沒有勞保,實領。下個星期又有新的工地要敲敲打打,有空嗎?
也許,這只是一群人生命歷程中數個暑假的打工經驗,為賺取足夠的學費、生活費,以換來開學時完整的念書時間,暑假期間總是在大大小小的工地中穿梭遊走。多年後,他們畢業各奔前程,誰也不知道彼此的方向,而這段人生中短暫的職業危害暴露,是否在往後人生種下病灶,恐怕也沒有人有辦法能預測。但如果這群底層勞動者對於石綿危害,乃至於其他職業災害風險能更有危機意識,想必就不會如此輕率地埋下疾病苦果。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致命粉塵》一書的出版,透過對國內外石綿開採製造、產品運用,以及維修、拆除和清運等不同環節暴露危害的釐清,以及石綿相關職業危害的完整資訊揭露,提醒迄今仍然看不見石綿問題,但卻身陷危害高風險的台灣社會,一場大規模的職業災害危害風暴,即將嚴重衝擊許多勞工的健康。除了國內外完整流行病學實證研究之外,本書更透過對十六位石綿疾病罹病者的深入訪談,將其勞動經歷擺放到台灣經濟發展的脈絡來加以理解,不僅刻劃了過去國家在追求經濟和資本累積過程中,對於勞工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上的疏失,更提供讀者一份清晰的地圖,作為未來相關研究及政府政策介入補償和救濟的參考。
雖然石綿早已被國際認定為屬於「第一類致癌物」,但從這本書對於國外石綿管制政策,以及石綿疾病救濟和補償制度建立與政治角力過程的分析,無疑,石綿疾病這個迄今在台灣仍相當「隱性」的職業危害,將是繼老礦工塵肺病和RCA罹癌事件之後,另一個漫長的職業危害和環境公害爭議。尤其,隨著產業和經濟的轉型,過去許多和石綿危害有關的產業早已不復存在,例如早期風光的拆船王國;再加上相當多的高風險勞工,都是受僱於平均壽命普遍不長的中小型企業,甚至是僱傭關係並不明確的非典型僱用或承攬,使不幸罹病的勞工在難以精準掌握其生病歷程的情況下,讓職業疾病因果關係的認定更為困難。日前,環保署終於宣布提前在2018年1月1日全面禁止石綿用於煞車來令片(俗稱煞車皮)製造,但從台灣自1960年代快速工業化和都市化以來,工業、製造業及營造業對石綿的普遍使用,政府相關部門實應立即成立專責單位,投入更多的資源以補救因長期的政策疏失,對勞工的健康傷害。
大部分的職業病是社會不平等的產物,而不平等將導致更多的不平等,從本書中台灣石綿疾病罹病者的生命經歷,更突顯這個職業疾病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本質。感謝這本書的誕生,從公衛、職業醫學、法律與社會學等不同學術領域的視角,讓更多人可以看到這些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被隱藏的健康成本,而長期以來,這些成本總是在國家疏失和雇主漠視的情況下,外溢到相關勞工身上,任由他們孤單反芻著職業危害無奈的苦果。因此,希望台灣社會對這本書的重要提醒不是秋風過耳、事不關己,而是更積極面對這個已經存在但卻始終不被重視的問題,同時,除了制度性地提供勞工相關救濟和補償之外,也要立即推動《職業災害保險法》的立法,啟動職業安全衛生體系的改革工程。
本文由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孫友聯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