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科學革命的結構》導讀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哈金(Ian Hacking)                            巨作很罕見。本書是巨作,讀了就知道。 跳過這篇導讀。讀過書之後,如果你想知道這本書在半個世紀以前是怎麼形成的,它的影響,以及針對它的論點而發生的爭論,再來讀本文。如果你想知道一位過來人現在對這本書的評斷,再來讀本文。 本文是本書的導言,而不是孔恩其人與其事功。孔恩提到這本書的時候,通常只寫《結構》二字;口語,他會直言「那本書」。我遵從這個用法。《必要的張力》【註一】 是一本精彩的論文集,收集了孔恩在《結構》出版前後不久發表的哲學論文(而不是歷史論文)。它可以視為對《結構》的一系列評論與擴充,因此當作...

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BY YMSTS IN 3 comments

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有關第三版翻譯版本的討論,請參閱傅大為老師於2020/09/18撰寫的註記〈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翻譯第三版:一個2020的註記〉 二十世紀英美科學的哲學的一些歷史因緣 十九世紀末,歐洲哲學傳統的風貌大概是這樣的:黑格爾的傳統慢慢衰退,學者不斷地在爭論到底他們的大師的原意究竟是什麼,但他們卻越來越無法從哲學來了解當時正在迅速變遷的世界。唯心傳統慢慢從歐洲的舊中心轉移到一些邊緣地帶,如英、美等國。同時,歐洲的舊中心卻發展出幾條極具活力的新路徑(主要在德國):胡塞爾(E. Husserl)反對心理主義、歷史主義,弗列格(G. Frege)也反對那些充滿歷史味、心理主義味道的東西。配合著十九世紀末數學與邏輯的新發展,他們很明顯地走上一條清晰的、非歷史的、非心理性的路徑,而這種路向的典範科學當然是邏輯與數學。弗列格(胡塞爾後來發展現象學,此處就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