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0日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推薦詞──補一堂「該教而沒教」的科技與社會課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我在大學教授通識與醫學人文,對「學校不教的XX」的說法並不陌生。說真的,如果上兩年課就能確保學生出社會後行得正做得穩,在各行各業為人表率,那也太看得起我們。事實上學校不提供的課程很多。有些是教育的體制特性(學分計算、師資遴選與教育方式),有些是時機未到,需要歷練的人生功課(如生離與死別)。因此,如果只因「學校不教」便強加新課,並非通識正道。本世紀初識者便有「通識學分不營養」的呼籲,但十幾年下來通識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並未提升。勉強將一些課程上冠上「核心」與「跨域」,或者創造眼花撩亂的學習地圖等,不會讓通識更有魅力,反讓同學無所適從。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一書立體書封圖,游擊文化提供


本書標題雖有「學校不教」,但我認為它所標榜的「科學的思考」正是科技與社會領域「該教而沒教」的重要關鍵。作者出身東京大學,專攻科學哲學。他活用「知識的構造與理路(知の論理)」的通識理念,呼應311地震後大眾對於公民科學的期待,構成這本短小精實、言淺意遠的科技與社會入門書。它不是經典教育,不重複科學權威,更不介紹科學的生活應用,而是透過實例與推理,引領讀者探索科學論述之所以「有力」的奧秘,裝備現代公民該有的科學素養(科学リテラシー)。

回顧台灣。從基礎建設到氣候變遷,從永續能源到環境汙染,大眾在一波波爭議中認識科技,對其未來不抱期望。對此,本書正是良藥。對科技民主有疑慮的朋友或許可從〈「誰才算是「公民」?〉那章讀起,從日本經驗同理東亞面對科技與現代化發展的徬徨。其他朋友則不妨假想重回校園,不經意地翻開書本,輕鬆補一堂混搭大滅絕與超自然,重組牛頓與小布希,相見恨晚的科技與社會通識課。


【多重奏編輯註】本文係郭文華教授為《「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一書所寫的推薦詞全文,由於字數限制未能完整收錄,故由游擊文化授權後刊登於STS多重奏。其他推薦文可見游擊文化官網


本文由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