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懷玨
社會對科幻的態度多少呈現出對科技發展的態度
為了讓我們理解國外科幻作品在東亞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不那麼高,講者開頭問我們是否看過星際大戰七部曲(Star War)與星艦迷航記(Star Trek),幾乎沒有人舉手。他接著表示,從社會對科幻題材的誤用,可以看得出本身對該領域的不瞭解。美國總統歐巴馬誤將星戰與星艦迷航的元素放在一起時,受到眾多科幻粉絲的抨擊,據說支持度因此下降10%。而南韓廣告商亦犯了相似的錯誤,卻不見有人跳出來指責。
圖說:歐巴馬被批評亂用科幻梗
(註:Jedi 絕地武士,來自
Starwar;Mind Meld 心電融合,來自Star Trek)
|
講者以科幻小說在南韓與北韓的情況作為觀察的媒介,並以不同文化對科幻所呈現出的特質來解析背後可能蘊涵的社會意涵。當提到科幻小說時,周邊的人會給予科幻小說的愛好者「小孩子氣」、「還沒長大」等評語;南韓七零年代多產的科幻作家被文學圈排斥與長期忽略。這些將科幻與「未成熟」特質的連結,或多或少也導致南韓科幻小說圈沒有什麼讓人眼睛一亮的著作。
通常一個現象的背後常藏有巨大的文化脈絡,講者認為科幻之所以不流行,和韓國「崇古薄今」的儒家思維有非常大的關係。儒家歌詠上古時期的民風、感嘆現今世風日下的態度,使得韓國社會對於歷史劇有特別的偏愛。
圖說:韓國歷史劇海報 |
2014年阿凡達風靡世界,然而在韓國卻出現歷史劇「鳴梁」(myeongryang)比阿凡達賣座的狀況,更被國外媒體加以報導。
科幻作為社會的鏡像:以南韓、北韓、日本的比較為例
除此之外,南韓科幻作品對未來通常懷抱著悲觀的想法,沒有什麼好結果;他們對新的、幻想中的科技發展沒有興趣;場景以南韓當地為主,少有遠征探險題材;簡言之,缺乏科幻小說中的靈魂元素:未來感。
講者舉無敵鐵金鋼為例,日本鐵金鋼有飛行器、迴力飛鏢、超強音波、飛行手臂、鐳射等;韓國仿製後的金鋼,卻是以跆拳道的踢、打、砍為主。
圖說:日本無敵鐵金鋼
|
相比之下,北韓的科幻作品不僅為數眾多,內容更大相逕庭。北韓的作品對未來充滿樂觀的想像,有許多幻想中的技術演進與研發,非常多遠征探險故事,而且他們似乎對海底世界非常感興趣。或許帶有如此對進步很樂觀的作品很有可能出自當局審查的限制,但不難看出,北韓領導對於科學進步的渴望。
金正日曾經在1988年給予一場以「以更大的規模發展科幻小說」為題的演說,席中強調「如果沒有科幻小說,我們很難提供科技一個研發的方向;有了科幻小說,我們對未來才會更有想像。」
圖說:北韓的科幻作品 |
問答時間
問:非常多韓國電影都很黑暗,人性也非常的扭曲,請問這和韓國高張壓力的社會氛圍有關嗎?(以講述性侵受害者經歷的《熔爐》、犯罪電影《非常母親》、名導朴郁贊的《原罪犯》等為例)
答:是的,沒錯。還有一點就是韓國人覺得悲劇的結局才是有深度的結局,而喜劇結局根本不算。就算是好萊塢的悲劇也有一點光明面,但韓國電影是純粹的黑暗。
圖說:《原罪犯》海報
|
問:為什麼台灣的科幻界也有類似的狀況,是因為儒家文化影響嗎?
答:我覺得東亞的科學家很嚴肅,他們覺得做科學是工作,不是玩樂,也沒有什麼樂趣。但我看到美國很多科學家都很愛玩。亞洲科學家通常愛「解決問題」而非「製造(構思)問題」。日本很不一樣,在70年代後,他們將「科技感」視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
問:日本或是美國這些科幻作品很多的國家,跟這些國家的軍事實力、戰爭的歷史是否相關。中國現在也開始有科幻作品作家,這意味著什麼?
答:講者表示軍事與戰爭的影響是個禁忌主題,也不好多說。
結語
講者的內容建立在「科幻的受歡迎程度」與「對科技的重視」的關連性上,當中的關係值得探究;而科幻內容的呈現是否能直接連結到對未來的展望,是否還有文化上的差異。這些都是可以細細玩味的問題。
本文感謝醫學系黃于玲老師、王秀雲老師、林彥邦同學提供意見與補充。
作者簡介:
吳懷玨。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四年級。對醫學教育與公衛研究充滿愛。曾任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部長與世界醫聯會亞太區醫學教育助理,偶爾跑去模聯找張椅子坐坐(拿議事槌的那種)。公衛研究則和個人喜好一樣,對什麼都有點興趣;曾進行過衛生資料視覺化的團隊計劃,以及發表人口老化因素分析的研討會論文,目前正在往兒童死因分析邁進。
參考資料: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