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用社會學沖一杯文藝咖啡──岩本茂樹陪你喝一杯(上)

BY passsager No comments

訪談/整理:STS多重奏編輯團隊 【編按】 感謝時報出版的邀請,讓我們有機會在岩本茂樹教授訪台期間與他對談。在對談之前,我們各自讀了岩本教授在台出版的兩本中譯書:《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以及《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大家對岩本教授其書其人有各自的好奇,但我們一致讚嘆書中文字散發的親和力,以及岩本教授運用電影、小說、與自己的人生故事介紹社會學的書寫功力。 根據出版社的情報,岩本教授去年訪台時曾經與日文系的學生有過交流,也因如此時報出版才會積極促成本次對談,希望安排岩本老師與具備社會學背景的同學交流。然而,這次參與的STS多重奏成員,並非所有人都是社會學出身,相反地,大家的背景還相當多元(涵蓋政治、法律、工程、醫學、護理、社會學),意外讓訪談過程出現不同的火花。 歡迎透過文字與圖片,一起重回這場有趣而溫暖的對談吧! ■■ #寫作緣...

2019年11月25日

《俗女養成記》中的淑世醫藥

BY passsager No comments

作者:陳柏勳(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健康政策與法律組博士生) 今年夏天,一齣從「淑」女變成「俗」女的電視劇引起臺灣觀眾巨大的共鳴,不僅讓人們回想起1970年代的臺灣,也讓人思考快樂與人生的意義。《俗女養成記》(簡稱《俗女》)對於時代背景和器物的使用極為考究,讓40年前臺灣鄉村的情景栩栩如生,就當代醫藥文化研究者而言,此劇不啻為引領國人重新認識臺灣在地醫藥文化的透鏡。 《俗女》一劇講述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出生於臺南後壁的陳嘉玲,從小就被家人教導要當個功課好、有禮貌的「淑女」。不過,在臺北奮鬥20年後,39歲的陳嘉玲沒車沒房沒結婚,又沒了工作,成為魯蛇。但是,回鄉後經歷了一連串事件後,嘉玲決心當一個理直氣壯的自信「俗女」。本文嘗試鉤沉出這齣劇裡跟臺灣醫藥文化相關的三個主題,讓我們看到《俗女》生活中的「淑世醫藥」,也...

2019年10月29日

書寫是為了介入,閱讀是為了不遺忘

BY passsager No comments

《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導讀 作者: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所長) 本書封由左岸文化提供 【一】 第一次接觸畢尤這本書,是在十多年前研究所的課堂上,當時這本書才出版沒多久。課堂的討論內容我現在都忘了,但是閱讀時的迷惑感卻還鮮明不已。記得授課教授下課後問我對於此書的感想,我只能語焉不詳地回答:「不知道,我總覺得太詩意了,而且某些地方我深受震撼,包括他如此為民族誌的個案投入努力。我還沒讀過這樣的民族誌。」 這次因為審訂此書的中譯本,我又重讀了一次。我覺得當年所謂的「詩意」是對的,但是更印象深刻的,則是人類學家企圖串連起當事人的主觀聲音、民族誌學者的批判敘事,乃至於田野之間人我相逢且互動的主客體關係。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需要揉合幾種文類的特色:報導文學、社會分析、心理筆記,要能鎔鑄於單一作品,的確非常困難...

2019年10月15日

一百年前進擊的嬰兒:翻轉階級、科學化婚姻與國家希望

BY passsager No comments

作者:賴品妤(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當有錢人還在空談製造優生寶寶,貧民們已經付諸行動並且養育完美寶寶」,記者如此為Nathan Erwin Shapiro的報導寫下引言。 1914年一名叫Nathan Erwin Shapiro的六個月大男嬰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優秀寶寶秀」,因其外觀、體重身高、胸圍、心智能力出眾,在多名醫師、護士的裁判下榮獲冠軍。Nathan的勝利並非源於上層階級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Nathan來自中下階層家庭。他的雙親當年「不莽撞的進入婚姻祭壇,而是走向醫師讓未來得以被干預」,進而在位於紐約冷泉港的「優生學紀錄辦公室」(Eugenic Record Office, ERO)建議下進行科學婚姻,期待找到好伴侶、生下好寶寶。報導作者補充窮媽媽沒有辦法接受不停呀呀尖叫的寶寶,哭鬧的寶寶會耽誤母親的工作;相反的,有錢人可以請媬母代勞照顧生病、吵鬧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