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科幻作為社會的折射與鏡像-金東源教授「科幻小說與東亞社會」講座紀實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吳懷玨         成大醫療、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STM)於2016年10月20日邀請到金東源教授就「科幻小說與東亞社會」主題進行一小時的演講分享。金教授是科學史學者,研究東亞物學學史,曾任韓國科技高等研究院(KAIST)文化科學學院院長,並於哈佛大學科學史系、賓州大學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史系擔任客座教授,目前也是金氏基金會主席,該基金會致力於推展東亞科學與技術史研究。此外,金教授近年在南韓開設「科幻電影賞析」課程,這次來台分享,主要是想從科幻小說的普及與興趣來觀察一個社會(與政治人物、知識社群)對於現在與未來科學、技術的態度。 圖說:本次演講宣傳海報 社會對科幻的態度多少呈現出對科技發展的態度 為了讓我們理解國外科幻作品在東亞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不那麼高,講者開頭問我們是否看過星際大戰七部曲(Star War)與星艦迷航記...

2016年10月18日

鏽的其人其事——讀《鏽:自然與金屬間無止境的角力》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鄒宗晏 橋梁崩塌、核能電廠爐心熔毀、石油輸油管滲漏、飛機墜毀、住宅電線走火、罐裝飲料爆炸,鏽——人類自古以來的威脅——總是躲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發出只有在最寂靜夜的裡才能聽到的聲響,造成人類財產與生命安全的損失。抑或這一切都在人們眼前發生,但大多數人選擇忽略這件事? 1980年美國自由女神雕像外殼上的孔洞,鏽展示了它在人類世界中的角色。跟隨這些因為生鏽而使鉚釘脫離所產生的孔洞,同時盯緊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主管和來自美國、法國的工程師團隊;我們一路從法國博物館中自由女神建築師的筆記本,到雕像右手高舉的火把頂端,再到擴及全美的自由女神修復募款運動。在1880年代的法國和1980年代的美國,以及雕像的內腔和外殼之間游走,穿過陣陣鐵鏽、銅綠和煤焦油的氣味,人類終於在1986年完成自由女神雕像的修復,控制住雕像上的鏽蝕,但也僅僅如此。 人類與鏽之間的角力,如同本書的標題《Rus...

2016年10月1日

異域到茶鄉系列 III.包裝:從埋名併堆到彰顯身分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許純鎰 美斯樂人生命歷程之豐厚,總有說都說不完的故事。就我訪問的壯年輩茶家,有些可能從軍過、有些出生於緬甸輾轉遷徙而來、有些人到過臺灣與日本做工、有些人則是從其他泰北華人村嫁過來。他們能流利地以中文、雲南話、泰文溝通,甚至是緬文、日語與英語。在過去,他們身上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但也在當代不斷地打造新的意義與身分。對我而言,這樣的歷程正生動地展現在茶產業上。以往處理認同與身分問題,都圍繞在「人」與社會互動上進行討論。不過,本文想要將認同加入「非人」的面向:透過在美斯樂的田野觀察與訪談,我將標示出美斯樂人如何在茶產業中訴說「自己是誰」。我要做的並非僅僅只是在過往認同研究中,追加茶產業發展的經驗面向,而是更進一步將「非人」的角色放入打造認同的過程之中。我認為,認同不僅只關乎人,也關乎「物」,雙方讓認同得以在人─物的共同行動下越加穩固。據此,本文挑選了一個「關鍵物」來說明美斯樂人在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