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蒐藏全世界》推薦序:給我一個博物館,我就給你全世界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書目: James Delbourgo 著,王品元譯(2021),《蒐藏全世界: 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左岸文化。《蒐藏全世界:漢斯史隆與大英博物館的誕生》(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一書主標包含當前科學史研究的兩個關鍵詞:採集(collect)與世界(world)。就前者而言,一直到相當晚近,科學史家才開始關心採集。理由在於,當科學史這個學科於一九六○年代初具規模時,研究者關心者往往是抽象理論的突破;關於「採集」這種會把手弄髒之事,科學史家往往視之為枝微末節。本書封由左岸文化...

2021年12月21日

集體或個人?:自《醫學的張力》談台灣疫情下的疫苗風險與猶豫(下)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作者:陳世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一)(點此閱讀〈上篇〉內容)四、莫頓式科學官僚與知識詮釋的矛盾Isaiah Berlin提出自由的兩種概念【註6】。「消極自由」指涉一種不受任何外力干涉的狀態,這個外力可能是空間、物質、權力等不同的形式。「積極自由」則說明一種基於自由意志所選擇的追求,或稱為「自主」。這兩種自由的概念不總是相輔相成,反而經常處於衝突的狀態,例如為了社會福利而納稅、為了公共安全而限制個人危險行為等。譚偉恩老師與宋鎮照老師在分析疫情之下人民與政府關係的論著中【註7】,說明基於「安全」(戰爭、經濟崩潰、傳染性疾病)作為目標的政府行動,它的落實便需要付出可能的成本。就如同減損「消極自由」以避免疫情失控導致「積極自由」的自我追尋會受到連帶侵犯,在安全稀缺的政治環境下,「大政府模式」的行政擴權或市場介入都能獲得很高的正當性。台灣社會事實上處在疫情之下的多重矛盾之中:過著幾...

集體或個人?:自《醫學的張力》談台灣疫情下的疫苗風險與猶豫(上)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作者:陳世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一)疫情趨緩了,為什麼我還要繼續戴口罩?如果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施打疫苗阻絕傳染的可能,則為什麼我還必須承擔疫苗副作用的風險?為什麼我必須每天花費時間記錄出入場所實聯制,以及個人的體溫或感冒症狀?對於上述的情境的疑問,正是在COVID-19疫情下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拉扯與衝突;而當決定集體利益的醫學或公共衛生專業知識本身即充滿不確定性時,我們要如何自個人的層次上行動,回應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張力?本文前半部將由《醫學的張力》一書開啟討論,說明不同醫學案例中的個人在集體利益與不確定性下不同的行動軌跡;後半部則由台灣的實際案例出發,說明COVID-19疫情下疫苗風險感知與疫苗猶豫的現象。圖片來源一、《醫學的張力》與科學知識社會學(SSK)《醫學的張力》由兩位著名STS學者,Harry Collins與Trevor Pinch共同寫作與編著...

2021年10月21日

數位時代的人與(虛擬)動物關係——《就算牠沒有臉》書摘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黃宗潔(Cathy Huang)※本文節錄自《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之【第四題】虛擬動物:〈數位時代的人與(虛擬)動物關係〉,(⋯⋯)為編者所加。人與虛擬生命互動的倫理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探討數位時代親密關係的《在一起孤獨》這本書中,曾相當深入地分析諸如電子雞、小精靈菲比等「數位生物」帶來的不同道德視域。不同於孩子透過想像與角色扮演而被「灌注生命感」的洋娃娃,電子雞等數位生物「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物體疆域:孩子認為物體有自己要做的事,也有需求和願望」。而《精靈寶可夢Go》自二○一六年推出以來,除了最初在擴增實境的地圖上蒐集寶可夢、在道館對戰等遊戲功能外,後來還新增了「和夥伴一起玩」的功能,玩家在帶著特定寶可夢一起走路的同時,還有餵夥伴吃點心、一起玩、一起對戰、幫夥伴拍照等選項,隨著互動所累積的經驗值,夥伴的等級將會提升。這些在...

2021年10月14日

離岸風電啟示錄——《異溫層迷航記》書摘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呂欣怡(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本書封由左岸文化提供紛爭之源:新興能源仍未脫傳統能源開發邏輯從二○一五年的苗栗到二○二○年的雲林,西海岸有離岸風場的各縣,幾乎都出現了漁民抗爭。這讓我們必須探究: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方式,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在不同地方都引發了類似的民眾反彈?最近幾年新出版的能源人類學作品,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提示。能源人類學一向的核心關懷,是探索能源科學著重的技術面向之外,更複雜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條件,與能源技術及產業之間的交纏。這裡所指的「能源」,當然包括了傳統化石能源與新的綠色能源。二○一八年與二○一九年出版的三本重要作品,都批判性地檢視了大型風力發電場造成的社會、政治或生態衝擊。荷姆.法蘭克薩(Jaume Franquesa)的《權力爭鬥:尊嚴、價值,與西班牙的再生能源前線》探討加泰隆尼亞一個偏遠農村如何與掌控能源設施的企業財團交涉。選址於此村落的大型能源設施包括...

2021年10月13日

未來學對技術的裝飾與警示:淺談紀錄片《人類未來方程式》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劉旭鈞(長庚大學醫學系四年級)The Future of Work and Death film poster (2016),圖片出處一、前言「未來學」已是多年來的熱門話題,亦有學院成立「未來學研究所」,而《人類未來方程式》(The Future of Work and Death)就是一部與未來學密切相關的紀錄片。該片從技術發展的角度分別切入工作與死亡的可能未來,訪談生物學家、「未來學家(futurist)」【註1】、跨人類主義者(transhumanist)【註2】、生命倫理學家、人類學家【註3】與企業經營者。這顯示出本片的視野與參考對象,甚至是立場:作為一部以技術發展為前提的紀錄片,其關懷不在於描繪某特定技術的遠大前程,而是關注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衝擊,並盡可能「兩造並陳」。兩造,是何兩造?洪靖在對本片的評論〈樂觀或悲觀看待科技?導讀《人類未來方程式》〉【註4】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