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戶田山和久
譯者:林宗德
本書書封由游擊文化出版社提供
【編按:本段落選自本書第四章〈論文是「套上格式」的文章〉。本書作者戶田山和久延續他寫作的風格,在書中化身為「哲學大叔」,與學習寫論文的「差勁男」進行一來一往的有趣對話。】
三、摘要是摘述論文的內容
在第三章的第六節裡,我稍微提過,摘要是把論文的內容濃縮介紹,寫成一小段的「論文概要」。如果是在期刊上刊登的論文,它會獨立於正文外,直接放在標題下頭,然後在摘要的下方列出論文的關鍵字。如果是大學畢業論文或博士論文這種很長的論文,摘要會和標題分開,獨立成頁。這是為了讓研究者方便而發展出來的習慣。在這個世界上,論文每天嘮嘮叨叨地一直生產出來,多到都想叫大家不要再寫了!這麼多逐篇閱讀的話,身體都搞壞了。如果某一篇讀到最後,才發現跟自己的研究不相干,那不是讓人欲哭無淚嗎……。摘要可以防止這種狀況發生。讀了摘要以後,就可以判斷是不是應該好好地閱讀正文了。
摘要包含了下列幾個項目。根據論文的性質不同,摘要不一定包含所有的項目,而不同的領域也會有不同的作法。我在一定要寫出來的項目上打★號。
【摘要必須包含的項目】
★論文的目的(要提出什麼問題/要瞭解的是什麼)。
★論文的結論(針對問題有什麼答案/根據調查結果瞭解到了什
麼)。
★在論文的正文中,論證怎麼進行。
.討論文學、藝術作品的時候,使用什麼材料來討論。
.做調查的話,用的是什麼調查方法,調查的對象又是誰。
摘要長得像這種短文。
寫課堂作業論文還附摘要,感覺會不會太誇張了一點。沒必要做到那樣吧?你看,全文才四千字的短論文,摘要就四百字,還獨立成頁,這樣很奇怪……。但我認為還是寫比較好,只是不需要像學術論文一樣與正文分開來。你可以在「前言」或者「序」的標題底下,把摘要當成論文的開頭來寫就可以了。就像這樣:
寫摘要有兩個好處。第一,從老師的觀點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能得知論文要處理的問題、會使用什麼材料,以及大致上想要達成什麼結論,那會是一篇非常易讀而與眾不同的文章。當老師的不得不讀一大堆學生的論文。雖說因為是工作只能忍耐,但是,要讀一篇看不出要說什麼的「論文」,或者不曉得要帶我到哪裡去的「論文」,還是頗令人吃不消的。假設讀一篇論文要花上十分鐘。十分鐘可以聽完兩首爵士鋼琴家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彈的曲子,或是一篇拉夫爾提(R.
A. Lafferty)的短篇小說,拿來泡泡麵的話,十分鐘麵都糊掉了。所以老師畢竟想快快讀過。如果讀了覺得有趣的話更高興,高興的話分數就會高,學生也高興,大家都高興……所以拜託拜託。
再來,從作者的觀點來說,寫摘要也是有意義的。寫論文的時候,常常會寫著寫著連自己要寫什麼都忘了。摘要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論文的目的。
此外,論文如果可以摘述成摘要的格式,就表示該論文規規矩矩地包含了提問、解答及論證。換言之,能夠寫得出摘要這件事,就好像在說明「這是篇論文」。透過寫摘要,可以判斷自己寫出來的東西,稱不稱得上是篇正規的論文。
「摘述」是什麼呢?
——課堂作業的第(一)題要我們讀別人寫的書或文章然後摘述,這種題目,可以看成是要幫別人的論文寫摘述嗎?
——沒錯。很多人誤解了摘述的意義,所以我在這邊強調一下。摘述不只是把文章縮短而已!說自己很不會摘述的人,一定是覺得要把文章全部都平均地縮短才叫摘述。比方說第一段選一些,第二段選一些……把文章每一段都選一些,然後按照順序把它們連起來,覺得摘述就是這樣。
——那叫「梗概」。
——你又說對了。「梗概」和「摘述」不一樣,摘述是……
——嗯,首先,找到論文的提問寫下來……,然後寫出作者想要主張的答案是什麼。再來,在字數的限制範圍內,寫出作者用什麼樣的論證支持其主張……應該像這樣吧。
——是的沒錯。所以,摘述不是把文章的每一段都平均地縮短,而應該說是把文章重構成「提問+回答+論據」的格式。
——照你這麼說,摘述好像也沒那麼難呢。直到高中畢業,我都很討厭摘述,超不會寫的。
——嗯,責任或許不完全在你身上。我想有很多時候,是拿本來就沒辦法摘述的文章,卻要你們去摘述。我讀小學的時候,隔壁班的作文練習,每天都要摘述〈天聲人語〉,這完全沒道理。
——〈天聲人語〉是指朝日新聞的那個嗎?
——對,朝日新聞的專欄,它並不是「論證」。比如說,寫同時間多起恐攻事件的時候,它會相繼引用不同人士的證詞,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事件的種種面向。或者寫橫濱的多摩川出現的海豹大受人們歡迎的事件時,從牠是個漂洋過海的來客,聯想到柳田國男說的「椰子果實」的故事,然後再接到另一個民俗學大師折口信夫的「稀客」論。也就是說,此專欄的賣點,是跳躍式的聯想。它會跳到哪裡去,或者說離奇的聯想之間是否能巧妙地連繫起來,正是閱讀這個專欄的樂趣所在。對於這種非邏輯性的文章,摘述並沒有意義。把它當成「論證」的範本,是重大的錯誤。
【鐵則18】摘述不是把文章的每一段都平均地縮短。處理要你讀完書寫報告的報告型題目時,只要抓住以下三個要點即可:
(一)作者提出了什麼問題。
(二)作者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三)作者為自己提出的答案,提供了什麼論證。
【練習問題4】
下面的文章是本書第二章的「摘述」。它寫得很差勁,只是把文章平均地縮短,把看起來很重要的醒目句子排列起來而已。請改進這個「摘述」。雖然本書並不是論文,但第二章包含了提問和答案,是可以摘述的文章。
四、正文必須做三件事——提問、主張、論證
終於講到正文了。正文用英文來說是「body」,它有底下三個要素:
以下依序說明。
論文的架構
(2-1)提問,以及問題的分析和格式化
這部分最少要做到下列幾件事。和前面的註記方式一樣,我在必要的項目上打★號。
★提示問題何在,亦即說明要處理的是什麼問題。
★說明問題,亦即更仔細地闡述問題。也包括解釋問題所包含的用詞和概念。
.問題的背景,亦即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問題的現況分析、問題
是何時產生的。如果是自己發現的問題,說明為什麼會注意到
這個問題。
.問題的重要性,以及處理該問題有什麼意義。
.問題的分析,亦即如果問題比較大的時候,可以分成幾個小問
題。
舉個例子說明提問的寫作方式,我從問題的背景開始寫。
上面這個例子裡,(一)陳述了問題的背景和重要性,(二)闡明了問題(提示問題何在)。接下來的(三)說明了提問中出現的名詞「企業內部的技術人員」之意義,並且確認問題並不是技術人員對雇用的企業所負的責任,而是對於一般社會所負的責任(說明問題)。(四)則是問題的分析,也就是說明為了解答(二)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哪些小問題。
嗯,如果能寫出這樣的提問的話就很棒了。
——差勁男,你的模仿論文大概可以說有「提示問題何在」這部分,但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分析。問「動物有權利嗎」,就應該要說這裡的「動物」的範圍算到哪裡。動物指的是靈長類、高等哺乳類,還是連水母和海葵都算?根據涵蓋範圍的不同,答案也會有差異。再來,為什麼這會是個問題,它產生的背景,你完全沒有寫。
——因為虐待動物的現況有所改變,或者動物保護運動的盛行……。
——對。還有,「動物有權利嗎」這個問題有點太大了。如果不把它分成幾個小問題,一個一個來回答,想要全部一次回答,會很麻煩。
——該怎麼分成小問題呢?
——我在第五章會仔細談。
(2-2)主張
這應該不用說明了吧。當然,要怎麼歸結到一個主張(結論),是寫論文最重要的事(我將在第六章說明)。
(2-3)論證
這裡要做以下的事情。
★舉出論據來論證自己針對提問所給出的回答。
.如果是用調查的結果當論據的話,要說明調查的方法、所得到的資料亦即調查的結果、資料的分析方法,以及對分析結果的解釋。
.如果是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或是論文來當論據,就必須要有引用文獻、他人論點的大要、對於他人論點妥適性的探討,以及該探討所依據的論據等等。
.如果要藉由批評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論文,來主張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就必須有引用文獻、他人論點的大要與批評,以及該批評所依據的論據等等。
.比較自己的論點與他人的論點。
.在過往的研究脈絡裡,定位自己的主張。
嗯,這些就是論文的重點。我會在第六章說明怎麼把它們組合起來。
論文的這三個要素,該怎麼排列來組合成正文呢?這並沒有固定的規則。在下列三種模式之中,選擇感覺自己論證起來最方便的那一種。
論證的三種模式
A模式:「我的想法是這樣,因為……」型
.提問→結論→論證
這一型是直接先給出答案,然後再確認它的正確性。這個時候,在論證的前半段所提出的答案,與其說它是「結論」,不如叫它作「假說」比較恰當。我建議初入門者用這個型式,因為它馬上給出問題的答案,論文會朝哪個方向進行一直都很清楚,不會讓讀者懸在那邊。
B模式:「多方考慮之後,結果是這樣」型
.提問→論證→結論
這一型是先提出問題,調查看看這個那個,蒐集、分析各種資料之後,得到了答案是這樣那樣。實驗和調查報告常常會是這種型式。
C模式:「不是那樣,是這樣才對」型
.提問→在論證之中「批評先行研究」→結論→論證
這個模式是提出問題後,先駁斥前人對該問題提出的答案,藉此顯示自己答案的優越性。如果問題本身就是熱門的討論議題,那麼大致上前人應該已經嘗試過好幾種答案了,因此,這種模式必然包含「先行研究的批判探討」。
論文沒有總結就不算結束
最後用下面的項目來總結論文。
★再次用一句話來總結透過論文所瞭解到的事情。
.指出未盡的事宜,以及論文未處理的論點,這常常會誇大地說成「未來的課題」。不過,從此不想再碰這個主題的時候,也會這樣說。
.對自己的評價。評判自己的論文是否合理、與其他立場比較之下好到什麼程度、有什麼獨特性、可望應用到哪方面等等。
我會在第九章詳細地說明註釋、引用,以及參考文獻。
本文由游擊文化出版社授權刊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