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昆蟲誌 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試讀

BY YMSTS IN 1 comment

作者:修.萊佛士(Hugh Raffles) 譯者:陳榮彬 本書封面,由左岸提供 〈L:語言〉第五節     pp. 229-234 一九七三年冬天,儘管已經八十七歲,馮.弗里希還是親身前往奧斯陸去接受諾貝爾獎。在頒獎典禮上演講時,他回顧畢生研究工作(包括他的科學、他的蜜蜂與同事們),但完全沒有提及他的「語言中的語言」。唯一能看出一點端倪的,是他的受獎講詞:〈解讀蜜蜂的語言〉(decoding the Language of the Bee)。 這是他典型的沉默。驚嘆於蜜蜂的能力之餘,他始終對於記錄以外的學術工作有所遲疑(他所備齊的蜜蜂自然史研究也早就足以讓他的蜜蜂成為眾人喜愛的對象),而不願意建立一個較具反思性的理論模式來評估蜜蜂的所有能力,而且結果也可能發現他們的能力有所欠缺。事實上,正是因為他的保留態...

2018年1月17日

《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國歷史的一千年》試讀(III)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 譯者:陳榮彬 本書封面,由時報文化提供 第十三章 十七世紀:勢均力敵的時代? 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中,十七世紀是戰爭最為頻繁的時代之一,因為明朝的內憂外患不斷,後來更因為長期被流寇與女真人夾攻而滅亡。明代從一六一○年(萬曆朝末年)就開始爆發長期戰爭,直到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始終效忠明朝的台灣鄭氏政權被滅,明朝正式滅亡──但戰爭並未就此結束。新創立的清朝在政權基礎穩固後就開始對外發動一連串大規模的爭戰行動,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上半葉(乾隆朝的前期),這也創造出史上最大的中國版圖。 在這段期間,中國也曾分別在南方跟荷蘭打過仗,以及在北方與俄國交手過。從朝廷的角度看來,這兩次衝突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於歐洲人來講卻產生了持續性的衝擊:戰後,歐洲人不敢再輕易尋釁,此一狀況也維持了一個...

2018年1月15日

《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國歷史的一千年》試讀(II)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 譯者:陳榮彬 本書封面,由時報文化提供 第十二章 火槍在東亞的使用 (⋯⋯) 戚繼光與明代火繩槍的使用 戚繼光向來被視為中國的民族英雄,如今在世人眼裡他主要的豐功偉業就是平定倭寇之亂以及發明了許多戰技、戰術,但實際上他也是火繩槍的擁護者。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他是在剛開始與倭寇交手落敗,才體認到火繩槍的威力,所以他說:「余乃因蹶思便以敗求勝。乃精放鳥銃之法以代矢……。」他之所以會如此堅定地支持使用火銃這件事,也許是因為他父親戚景通就是北京城禁衛軍中神機營(即使用火器的部隊)的副將。總之,他變成了擁護火繩槍的人士之一。他曾如此讚揚火繩槍:「此與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猶可中金錢眼,不獨穿楊而已……雖弓矢弗及也,此鳥銃之所以洞重鎧而無堅可禦也。」他的部隊都是傳統武...

2018年1月12日

《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國歷史的一千年》試讀(I)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 譯者:陳榮彬 本書封面,由時報文化提供 第五章 中世紀歐洲的管形火器 如今,大多數學者的共識是:管形火器誕生於中國。然而,卻鮮少或根本沒有古代證據顯示管形火器曾出現在中國到歐洲之間的各個地區。這實在令人感到好奇。以伊朗與中亞為例,十四世紀晚期才出現了火器問世的證據。至於印度,最早提及火器的文獻則是要等到一四四二年才出現。而就中東與其他伊斯蘭世界的西部地區而言,最早的文獻則是來自於一三六○與一三七○年代(儘管有證據顯示安達魯西亞地區於一三三○年代已經有管形火器出現)。一直要到一三八二年,俄羅斯才有歷史文獻提及火器。關於中世紀時的各式科技是如何在歐亞大陸之間散佈傳播,最具權威的專家莫過於湯瑪斯.歐森(Thomas Allsen),而就如他所說的:「在中古拉丁文文獻中,首份證明火器存在的證據源於一三二六年,令人驚訝的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