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

研究提綱的技藝─聽雷祥麟老師專題演講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陳俐伊

筆者前言:

開學前的最後一個周末,來到陽明大學參加「醫療史與STS研究生論文工作坊」。活動一開始,請來中研院的雷祥麟老師為大家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研究提綱的技藝」,內容主要分享雷老師對於做研究的看法和建議。雖然整個演講過程中,老師不斷地謙稱演講內容為自己的「偏見」,但我還是覺得很有收穫,並且確信這樣的內容,對所有與我一樣,在做研究的大海裡浮沉,努力不讓自己滅頂的研究生來說,勢必能點起一盞明燈。因此我將此次演講內容整理成以下短文,希望能對所有研究生同伴們有一些幫助。

圖片來源:電子妹疙瘩海森抓

演講紀錄:

I.要寫給誰看?


對於寫研究提綱的重要性,可以從「讀者是誰?」這樣的問題切入。而研究提綱的讀者群,又可以分別從指導老師、申請獎學金,以及自己這三種不同的情況來談。

首先是指導老師的部分。當我們在撰寫研究提綱時,在很大的程度上,算是你在跟你的指導老師建立共識和默契,希望他認同你的研究、給你feedback的過程。這算是很小、有限的讀者群。可是另外有一種情況,像是申請高度競爭性的獎學金。一來你不認識讀者;二來這些讀者非常有可能不是你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在寫作的時候,要想像如何讓一個不是你這個領域的專家,在被迫讀了一百份proposal之後,最後決定要把獎學金給你。換句話說,要讓別人看到你研究的價值,然後支持你,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第三個也是很重要的讀者,那就是你自己。曾有一對人類學家夫妻在演講中提到,他們每次都會把研究題綱寫作的30%的時間用來寫第一段。因為要不斷地設法,用最簡練的字句向自己,還有向潛在的讀者說明這個研究是關於什麼。這麼做有兩個主要的原因。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原因,跟剛剛提過的申請獎學金的情境有關。也就是能讓你在高度競爭的情況下,脫穎而出贏得這筆獎學金的最大原因,極有可能是有評審覺得你的研究提綱寫得非常好。你必須要讓他有信心能夠支持你,確保他可以禁得起別人的質疑。從另外一個對自己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對自己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研究的題材,能夠有這樣一段,大概三分鐘可以講得清楚的內容的話,我們自己會比較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其實身邊很多人都對我們的研究感興趣,而我們如何在為他們講解的過程中,也打開他們原有的偏見、覺得我們做的研究是有價值的,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在這個角度上來講,大家值得把我們自己,以及期望了解我們的親友,也納入讀者群的第三層。而且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的碩士論文寫作的整個過程中,也會不斷地修改提綱的內容。因為你覺得你不是在敷衍一件事,而是在想,這個是不是你的價值。

II.研究提綱的「問題」


研究提綱並不是研究完再來寫,也不是還沒研究,就開始幻想一大堆。把對於研究提綱的想法,歸納成一句話就是:企圖透過實作來探討「研究計畫」的核心,就是要找到一個有可行性、有學術貢獻、而又有歷史意義的「研究問題」。

研究很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問題,而不是主題而已。第一個原因是,研究需要有一個焦點。因為如果只有主題,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樣至少文獻回顧就會不知道該從何寫起。第二個原因是,如果有一個問題,使我粗略感覺到是我還沒有解答的問題的話,它有一個好處是,它會把我們帶到我們一開始設想的時候所設想不及的地方,讓我們比較容易感覺到其中驚喜的部分。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假如有一個問題的話,你會比較容易感覺到其實你沒解決這個問題。進一步來說,文科工作中最大的挑戰是,我們不容易被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拒絕。你自己高興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太會有人resist你。可是如果這種感覺一直持續下去,其實到最後會覺得滿虛無的。所以在文科寫作中,怎麼樣在一個其實別人沒辦法resist你的情況下,自己在文本中創造一個resistance,使你覺得你在做的事情,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的想像,可是不完全是你的想像,而是你捕捉到了歷史中發生,或是現實中發生的某件事情。在你企圖回答一個問題的過程中,你比較會遇到這樣的resistance。最後,問題的形成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你一開始發想你的初衷,到它變成一個可以做的問題,有非常多演化的過程。所以大家不要想要「任意選定一個問題」,你應該要讓問題從心裡面慢慢長起來,讓它形成一個可以被回答的問題。

III.研究的可行性


研究的可行性問題有好幾個層次,有些是很實際的,譬如說:以歷史來講,這個史料找不找得到?在寫研究提綱的階段,即便講可行性,也只是猜想性的。所以這時候的可行性是一種未來指向,而不是要馬上拿到研究資料。你必須要由你的指導老師幫你判斷,這樣的題目是不是有材料可以做下去。還有一種可行性是概念上的。就是你所構想的問題在目前的學術發展上,究竟可不可行。具體來說,就是大家有的時候會想出非常有創造性的問題,但其實有許多問題是現在沒辦法解決的。也就是說,當大家選到像這樣的問題的時候,這就不只是史料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問題的研究方法上,都還沒有人發展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指導教授就會感到比較憂心。大家不妨把期末報告當作初步嘗試。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寫期末報告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做一個研究了。只是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蒐集全部的檔案,或是沒有時間深入做長期的田野調查。但是我們可以把期末報告當成是在試驗自己的碩士論文究竟有多大的可行度。

另外大家除了把研究的可行性放在心裡面之外,還有一個可以想的問題是,這個研究有沒有學術貢獻(原創性)。這個問題的考量與文獻回顧的撰寫有關。


雷祥麟老師演講側拍。(講者介紹:雷祥麟,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合聘副教授。)

IV.撰寫文獻回顧


作為一個學者,我們屬於我們的學術社群,所以我們有義務要去讀別人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存在於一個學術社群之中,我們要有意識到自己在裡面,這是一個集體的世界。我們是在別人的肩膀上,希望再往前走一步,所以必須設法在一個集體的事業中,做出具體的貢獻來。

大家常犯的一個問題是盡量地把跟自己有關的人放進去,然後放一大堆人,可是其實這些人的作品對你的研究有什麼功能,你並不知道,所以你不知道要寫多長。另外有些人對自己跟指導老師的關係比較沒信心,就會用苦肉計,一寫寫好幾十頁,想說我讓你看得很累了,你就會讓我通過。最後在寫研究貢獻的時候,就會寫說我跟所有人的研究都不一樣,就算某人的研究跟我一樣,但是他做的都是錯的!像這樣的文獻回顧,我們也可以說,這所有人都跟你無關,跟你有關的,就變成你的敵人。其實冷靜想想,如果這所有人都跟你無關,那你又何必花很多心思來寫?而究竟要寫幾段呢?

中國的《園治》有一段關於建築「借景」的想法,它的意思是說,要建的房子是在一群房子之中,所以要不斷地設想,房子要如何塑造自己,讓其他人的美都可以借到自己這邊來,將其他人的醜排除,最後使自己的美可以得到最高的突顯。這有別於其他人都跟我無關、其他人都是錯的這樣的想法,而是你可以大量地利用別人作品中真正好的部分。其實反過來講,這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寫法。你有顧及到別人,但是你是自我中心。你是為了「我核心的關懷是什麼」,而引用他人作品中最精采的部分。即便被你用進來,但其實有一部份也是顯示出,你對他作品精采部分非常深入的欣賞。大家可以仔細看有很多很好的學者,即使他們的註腳只有兩三行,你也可以感受到在這兩三行之中,他們已經說出被引用的作品最精采的地方。而這也是另外一個鼓勵大家可以做的事情。也就是在修課階段,如果你讀到很好的作品,都先在旁邊留下兩三行。等到你寫碩士論文的時候,你非常有可能會用到這些作品,那時候你可以先把那段話放在註腳裡,之後再看有沒有辦法把它融入正文之中。

如果我們都覺得別人做的研究跟自己無關,沒有仔細讀,或是用得很鬆,其實就會只有你自己最核心的部分寫得很solid。可是如果說,像是對電影裡的路人甲,假如你為他編造出他的整個身世,那麼他就算只說兩句話,你還是會覺得他是一個非常豐富、非常有意思的人,以至於他跟你的故事發生了關係,也讓我們覺得有更多的說服力。而且這也會造成resistance。因為如果你對他說的話感到這麼solid,那麼當後面自己開始胡說八道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好像有點接不起來。換句話說,也就是希望大家在寫文獻回顧的時候,可以盡量貼近你關懷問題的核心。盡量讓大家感覺到,其實你是用別人的話來鋪陳為什麼最後你會問這樣的問題。也就是我這個問題,如何在他們的基礎上,往前又走了一步,如此一來你也彰顯了他們作品的成就。

V.打水漂


知名歷史學家栗山茂久曾經說過,當你在做一個研究時,你應該想像自己是在打一個水漂。就是你的focus是非常聚焦的,你不是要做一個網,你並沒有想要把整個湖面都描述清楚。但是隨著你這個非常好的切入點,一波一波的漣漪出去,所有跟你接觸到的相關領域的圖像也都有一些改變,引起一個很廣大的共鳴……

筆者後記:

聽完雷老師的演講,我不敢說自己從此「下筆有如神」,不過唯一肯定的是,堆疊了一個暑假的論文計畫書得再大幅修改一番。尤其是那些「跟我都沒關係」的文獻回顧,只能全部砍掉重練,含淚說bye bye了。(泣)


作者簡介:陳俐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研究生,也是成大醫院的護理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