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3日

《繪製愛滋病》(2018)|醫學影像的銘刻,含蓄置換了地理與身分汙名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Sarah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班) ※本文參考自《繪製愛滋病:一段傳染病的視覺歷史》(Mapping AIDS: Visual Histories of an Enduring Epidemic)引言:傳染病的空間性上,地圖集雖嘗試劃清地裡疆界生成一套「不分裂的文本」,透過布局排除爭議的思想、假設與事實。當愛滋病的視域進展到微觀層次,模糊的病癥攝影與不即時的地理圖表逐漸被體制漠視,驅離於科學研究的核心進程;當電子顯微鏡以視覺優勢,重新召喚過往科學佔據過的正統性地位,但是先入為主的預設,例如性少數、殖民地、貧窮與性濫交幾組象徵落後的詞彙,卻遺留在愛滋病的肌理成為難以抹滅的起源。  Engelmann. (2018). Mapping AIDS: Visual Histories of an Enduring Epidemic. Cambridge Univers...

《醫藥幽靈》(2022) |科技與社會學(STS)如何使我看見隱而不顯的幽靈?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邱立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班) ※ 本文參考自《《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 引言:STS研究嘗試提醒人們的,是我們從來都不應將科學擺放於廟堂之高,相信其有內在的、不可被懷疑的自洽性;而是應當嘗試理解,在看似客觀中立的科學知識之中,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等因素如何發揮(有時是極大的)作用。也因此,本書或許就像是給了我們一副有著「陰陽眼」功能的眼鏡,讓我們能有機會看見那些隱而不顯的幽靈。 Sismondo, Sergio,王業翰等譯(2022)。《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一個關於我自己以及STS的小故事。我自大二的時候認...

2022年10月17日

《科技社會人4》(2022)|讀〈林間絮語〉:理解在地知識,重新看待地方與近代環境治理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潘謐 引言:在山上,我們能看見部落青年引入現代農場管理概念,這些知識當中有多少在行銷中所傳遞的在地生態智慧?在山下,我們也看到不願與保育團體起衝突,停用農藥、重新摸索耕作方式的農民,他們又足夠具有回復傳統農耕的代表性?當這些交揉混雜的案例一再出現,不免會令人去思索是否有真正獨立於國家政府與技術官僚的地方知識;若答案是否定的,為何我們需要宣稱「地方」、「傳統」之名來改造自然?甚至可以進一步探問:該如何看待地方與近代環境治理體制的關係? ※ 本文參考自《科技社會人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第九章林文源, 郭文華, 王秀雲, & 楊谷洋. (2019). 科技社會人. 4 :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初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2年10月15日

從零到一:由人文領域出發的 STS 跨領域學習經驗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劉湘蓉(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   圖片來源:Pixabay 這篇文章緣自一場規劃中的跨領域學習經驗分享會。碩二下畢業前,我想邀請科技與社會所的在學學生,從不同領域背景談在 STS 這條跨領域學習路上,遇到的酸甜苦辣。後來活動未能如願舉行,我也成為 STS 所的畢業生,時空環境已然不同,但遲到總比不到好。回歸當時的初衷,我決定以文字分享我的跨領域學習經驗,藉此激發更多跨領域同行者的分享,期待能幫助彼此帶來些許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力量,也期待有更多人看見由人文社會領域出發的跨領域學習經驗。 從歷史學出發的當代技術爭議研究 我的學術背景是人文領域的歷史學,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卻是當代離岸風電與近沿海漁撈漁業的技術爭議。暫且不論因緣際會和個人的研究興趣,我認為這個關於轉折的故事,可以從我大學畢業後的工作談起。 即使離職已久,科技前瞻的精神仍深刻影響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