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荒謬即是日常--《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2022)

BY YMSTS No comments

※本章引自《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序 荒謬即是日常※林徐達. (2022).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左岸文化. 如果你跟上帝說話,你正在祈禱;如果上帝跟你說話,你有思覺失調症。──湯瑪斯.薩茲,《未馴服的言說》(一九九○)  二○二○年底,在我工作的這家精神病院裡,由職能治療科主辦的例行性「年終耶誕感恩聯歡晚會」,由於院區住民報名過於熱烈,只好採取選拔賽形式進行甄選。評審是院內的心理師,在淘汰近一半的報名隊伍後,剩下包括住民的民歌、國台語歌,以及唱跳、戲劇等表演,在平安夜這天晚上擔任晚會的演出內容。相較於春節、中秋、端午的辦桌形式,年終耶誕晚會是院區年度最重要的大型活動,住民不僅可以獲得院區準備的糖果沙琪瑪等零食和其他飲料,活動中也會透過有獎徵答的方式發送福利社禮券,或是社福團體和善心人士捐贈的洗髮精襪子等民生用品。此外,院...

2022年10月23日

《繪製愛滋病》(2018)|醫學影像的銘刻,含蓄置換了地理與身分汙名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Sarah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班) ※本文參考自《繪製愛滋病:一段傳染病的視覺歷史》(Mapping AIDS: Visual Histories of an Enduring Epidemic)引言:傳染病的空間性上,地圖集雖嘗試劃清地裡疆界生成一套「不分裂的文本」,透過布局排除爭議的思想、假設與事實。當愛滋病的視域進展到微觀層次,模糊的病癥攝影與不即時的地理圖表逐漸被體制漠視,驅離於科學研究的核心進程;當電子顯微鏡以視覺優勢,重新召喚過往科學佔據過的正統性地位,但是先入為主的預設,例如性少數、殖民地、貧窮與性濫交幾組象徵落後的詞彙,卻遺留在愛滋病的肌理成為難以抹滅的起源。  Engelmann. (2018). Mapping AIDS: Visual Histories of an Enduring Epidemic. Cambridge Univers...

《醫藥幽靈》(2022) |科技與社會學(STS)如何使我看見隱而不顯的幽靈?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邱立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班) ※ 本文參考自《《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 引言:STS研究嘗試提醒人們的,是我們從來都不應將科學擺放於廟堂之高,相信其有內在的、不可被懷疑的自洽性;而是應當嘗試理解,在看似客觀中立的科學知識之中,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等因素如何發揮(有時是極大的)作用。也因此,本書或許就像是給了我們一副有著「陰陽眼」功能的眼鏡,讓我們能有機會看見那些隱而不顯的幽靈。 Sismondo, Sergio,王業翰等譯(2022)。《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一個關於我自己以及STS的小故事。我自大二的時候認...

2022年10月17日

《科技社會人4》(2022)|讀〈林間絮語〉:理解在地知識,重新看待地方與近代環境治理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潘謐 引言:在山上,我們能看見部落青年引入現代農場管理概念,這些知識當中有多少在行銷中所傳遞的在地生態智慧?在山下,我們也看到不願與保育團體起衝突,停用農藥、重新摸索耕作方式的農民,他們又足夠具有回復傳統農耕的代表性?當這些交揉混雜的案例一再出現,不免會令人去思索是否有真正獨立於國家政府與技術官僚的地方知識;若答案是否定的,為何我們需要宣稱「地方」、「傳統」之名來改造自然?甚至可以進一步探問:該如何看待地方與近代環境治理體制的關係? ※ 本文參考自《科技社會人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第九章林文源, 郭文華, 王秀雲, & 楊谷洋. (2019). 科技社會人. 4 :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初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2年10月15日

從零到一:由人文領域出發的 STS 跨領域學習經驗

BY YMSTS No comments

 作者:劉湘蓉(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   圖片來源:Pixabay 這篇文章緣自一場規劃中的跨領域學習經驗分享會。碩二下畢業前,我想邀請科技與社會所的在學學生,從不同領域背景談在 STS 這條跨領域學習路上,遇到的酸甜苦辣。後來活動未能如願舉行,我也成為 STS 所的畢業生,時空環境已然不同,但遲到總比不到好。回歸當時的初衷,我決定以文字分享我的跨領域學習經驗,藉此激發更多跨領域同行者的分享,期待能幫助彼此帶來些許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力量,也期待有更多人看見由人文社會領域出發的跨領域學習經驗。 從歷史學出發的當代技術爭議研究 我的學術背景是人文領域的歷史學,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卻是當代離岸風電與近沿海漁撈漁業的技術爭議。暫且不論因緣際會和個人的研究興趣,我認為這個關於轉折的故事,可以從我大學畢業後的工作談起。 即使離職已久,科技前瞻的精神仍深刻影響現...

2022年9月1日

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作者訪談筆記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本文引用自《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之〈【作者訪談筆記】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一章。...

2022年4月1日

《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書介:如何不再恐懼與焦慮,並擺脫偏見想像?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作者:Emily(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一)(註:因文章內容涉及個人特定生理經驗故擇以筆名發表本文)本書封由大塊文化提供  作為一名生理女性,每次與月經相遇都是纏綿不清的心酸血淚史。這一段「孽緣」關係既合作又對抗,愛恨交織數十年。為了解決傳統衛生棉帶來的煩悶異味,我下定決心與糟糕經驗告別,晉升成為棉條愛好者,享受再無煩惱的生理期體驗。我想,即使月經來潮是每位女性的共通經歷,多數人提起恐怕只想避而遠之,撇除生理期不適帶來的種種困擾,如腹痛、腰痠、冒痘、嗜睡,部分存在的心理負面感受,可能源自社會文化結構的外在影響,特別是其外加於女性身體的詮釋。因此生理期是否等於痛苦的代名詞?恐怕得回溯社會結構的運作,讓我們在脈絡下檢視權力不平等的關聯。...

2022年3月2日

如何看待失敗的技術創新?「失敗博物館」展覽評論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劉湘蓉(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二)失敗博物館的出入口(劉湘蓉拍攝)  2017年瑞典臨床心理學家Samuel West以「展覽失敗」為名,在瑞典赫爾辛堡成立「失敗博物館」(Museum of Failure),專門展示世界各地失敗的產品及服務。希望人們更重視失敗的風險,並能更有建設性地看待「創新—失敗」之間的二元關係,無需避諱討論失敗。應是廣受好評,短短幾年的時間,失敗博物館已在瑞典、美國、中國、法國等地巡迴9次,於2021年末到台北展示。  失敗博物館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主要是展示內容關於失敗的「非人」創新;從抽象無形的語言、網路、數位軟體,到具體有形的醫療器材、建築、船舶、汽車、飛機等,都是展示項目之一。其次,則是想滿足我的好奇心:失敗博物館如何定義和詮釋這些非人的「失敗」?...

2022年1月2日

《帝國、氣象、科學家》書摘:〈氣候書寫的發明〉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 黛博拉.柯恩(Deborah R. Coen)※ 本書摘節錄自 Deborah R. Coen 著,翁尚均譯(2021),《帝國、氣象、科學家:從政權治理到近代大氣科學奠基,奧匈帝國如何利用氣候尺度丈量世界》(Climate in Motion: Science, Empire, and the Problem of Scale)。麥田。第六章,頁239–247。※ (⋯⋯)為編者所加。本書封由麥田出版提供第六章 氣候書寫的發明一九○一年,奧地利科學院慶祝 ZAMG 成立五十週年。慶祝活動是在科學院華麗的禮堂內以帝國氣勢的排場舉行。學院的名譽院長雷納大公(Archduke Rainer)致開幕詞後,將後續交給了自由主義派的教育部長威廉.馮.哈特爾(Wilhelm von Hartel)。哈特爾有幸宣布了 ZAMG 一項雄心勃勃的新計畫:該機構積累五十年的觀測數據「將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