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蒐藏全世界》推薦序:給我一個博物館,我就給你全世界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書目: James Delbourgo 著,王品元譯(2021),《蒐藏全世界: 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左岸文化。《蒐藏全世界:漢斯史隆與大英博物館的誕生》(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一書主標包含當前科學史研究的兩個關鍵詞:採集(collect)與世界(world)。就前者而言,一直到相當晚近,科學史家才開始關心採集。理由在於,當科學史這個學科於一九六○年代初具規模時,研究者關心者往往是抽象理論的突破;關於「採集」這種會把手弄髒之事,科學史家往往視之為枝微末節。本書封由左岸文化...

2021年12月21日

集體或個人?:自《醫學的張力》談台灣疫情下的疫苗風險與猶豫(下)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作者:陳世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一)(點此閱讀〈上篇〉內容)四、莫頓式科學官僚與知識詮釋的矛盾Isaiah Berlin提出自由的兩種概念【註6】。「消極自由」指涉一種不受任何外力干涉的狀態,這個外力可能是空間、物質、權力等不同的形式。「積極自由」則說明一種基於自由意志所選擇的追求,或稱為「自主」。這兩種自由的概念不總是相輔相成,反而經常處於衝突的狀態,例如為了社會福利而納稅、為了公共安全而限制個人危險行為等。譚偉恩老師與宋鎮照老師在分析疫情之下人民與政府關係的論著中【註7】,說明基於「安全」(戰爭、經濟崩潰、傳染性疾病)作為目標的政府行動,它的落實便需要付出可能的成本。就如同減損「消極自由」以避免疫情失控導致「積極自由」的自我追尋會受到連帶侵犯,在安全稀缺的政治環境下,「大政府模式」的行政擴權或市場介入都能獲得很高的正當性。台灣社會事實上處在疫情之下的多重矛盾之中:過著幾...

集體或個人?:自《醫學的張力》談台灣疫情下的疫苗風險與猶豫(上)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作者:陳世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一)疫情趨緩了,為什麼我還要繼續戴口罩?如果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施打疫苗阻絕傳染的可能,則為什麼我還必須承擔疫苗副作用的風險?為什麼我必須每天花費時間記錄出入場所實聯制,以及個人的體溫或感冒症狀?對於上述的情境的疑問,正是在COVID-19疫情下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拉扯與衝突;而當決定集體利益的醫學或公共衛生專業知識本身即充滿不確定性時,我們要如何自個人的層次上行動,回應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張力?本文前半部將由《醫學的張力》一書開啟討論,說明不同醫學案例中的個人在集體利益與不確定性下不同的行動軌跡;後半部則由台灣的實際案例出發,說明COVID-19疫情下疫苗風險感知與疫苗猶豫的現象。圖片來源一、《醫學的張力》與科學知識社會學(SSK)《醫學的張力》由兩位著名STS學者,Harry Collins與Trevor Pinch共同寫作與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