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數位時代的人與(虛擬)動物關係——《就算牠沒有臉》書摘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黃宗潔(Cathy Huang)※本文節錄自《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之【第四題】虛擬動物:〈數位時代的人與(虛擬)動物關係〉,(⋯⋯)為編者所加。人與虛擬生命互動的倫理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探討數位時代親密關係的《在一起孤獨》這本書中,曾相當深入地分析諸如電子雞、小精靈菲比等「數位生物」帶來的不同道德視域。不同於孩子透過想像與角色扮演而被「灌注生命感」的洋娃娃,電子雞等數位生物「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物體疆域:孩子認為物體有自己要做的事,也有需求和願望」。而《精靈寶可夢Go》自二○一六年推出以來,除了最初在擴增實境的地圖上蒐集寶可夢、在道館對戰等遊戲功能外,後來還新增了「和夥伴一起玩」的功能,玩家在帶著特定寶可夢一起走路的同時,還有餵夥伴吃點心、一起玩、一起對戰、幫夥伴拍照等選項,隨著互動所累積的經驗值,夥伴的等級將會提升。這些在...

2021年10月14日

離岸風電啟示錄——《異溫層迷航記》書摘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呂欣怡(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本書封由左岸文化提供紛爭之源:新興能源仍未脫傳統能源開發邏輯從二○一五年的苗栗到二○二○年的雲林,西海岸有離岸風場的各縣,幾乎都出現了漁民抗爭。這讓我們必須探究: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方式,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在不同地方都引發了類似的民眾反彈?最近幾年新出版的能源人類學作品,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提示。能源人類學一向的核心關懷,是探索能源科學著重的技術面向之外,更複雜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條件,與能源技術及產業之間的交纏。這裡所指的「能源」,當然包括了傳統化石能源與新的綠色能源。二○一八年與二○一九年出版的三本重要作品,都批判性地檢視了大型風力發電場造成的社會、政治或生態衝擊。荷姆.法蘭克薩(Jaume Franquesa)的《權力爭鬥:尊嚴、價值,與西班牙的再生能源前線》探討加泰隆尼亞一個偏遠農村如何與掌控能源設施的企業財團交涉。選址於此村落的大型能源設施包括...

2021年10月13日

未來學對技術的裝飾與警示:淺談紀錄片《人類未來方程式》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劉旭鈞(長庚大學醫學系四年級)The Future of Work and Death film poster (2016),圖片出處一、前言「未來學」已是多年來的熱門話題,亦有學院成立「未來學研究所」,而《人類未來方程式》(The Future of Work and Death)就是一部與未來學密切相關的紀錄片。該片從技術發展的角度分別切入工作與死亡的可能未來,訪談生物學家、「未來學家(futurist)」【註1】、跨人類主義者(transhumanist)【註2】、生命倫理學家、人類學家【註3】與企業經營者。這顯示出本片的視野與參考對象,甚至是立場:作為一部以技術發展為前提的紀錄片,其關懷不在於描繪某特定技術的遠大前程,而是關注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衝擊,並盡可能「兩造並陳」。兩造,是何兩造?洪靖在對本片的評論〈樂觀或悲觀看待科技?導讀《人類未來方程式》〉【註4】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