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

書寫是為了介入,閱讀是為了不遺忘

BY passsager No comments

《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導讀 作者: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所長) 本書封由左岸文化提供 【一】 第一次接觸畢尤這本書,是在十多年前研究所的課堂上,當時這本書才出版沒多久。課堂的討論內容我現在都忘了,但是閱讀時的迷惑感卻還鮮明不已。記得授課教授下課後問我對於此書的感想,我只能語焉不詳地回答:「不知道,我總覺得太詩意了,而且某些地方我深受震撼,包括他如此為民族誌的個案投入努力。我還沒讀過這樣的民族誌。」 這次因為審訂此書的中譯本,我又重讀了一次。我覺得當年所謂的「詩意」是對的,但是更印象深刻的,則是人類學家企圖串連起當事人的主觀聲音、民族誌學者的批判敘事,乃至於田野之間人我相逢且互動的主客體關係。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需要揉合幾種文類的特色:報導文學、社會分析、心理筆記,要能鎔鑄於單一作品,的確非常困難...

2019年10月15日

一百年前進擊的嬰兒:翻轉階級、科學化婚姻與國家希望

BY passsager No comments

作者:賴品妤(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當有錢人還在空談製造優生寶寶,貧民們已經付諸行動並且養育完美寶寶」,記者如此為Nathan Erwin Shapiro的報導寫下引言。 1914年一名叫Nathan Erwin Shapiro的六個月大男嬰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優秀寶寶秀」,因其外觀、體重身高、胸圍、心智能力出眾,在多名醫師、護士的裁判下榮獲冠軍。Nathan的勝利並非源於上層階級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Nathan來自中下階層家庭。他的雙親當年「不莽撞的進入婚姻祭壇,而是走向醫師讓未來得以被干預」,進而在位於紐約冷泉港的「優生學紀錄辦公室」(Eugenic Record Office, ERO)建議下進行科學婚姻,期待找到好伴侶、生下好寶寶。報導作者補充窮媽媽沒有辦法接受不停呀呀尖叫的寶寶,哭鬧的寶寶會耽誤母親的工作;相反的,有錢人可以請媬母代勞照顧生病、吵鬧的寶...

2019年10月7日

Ayahuasca與當代物質管制政策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下)

BY passsager No comments

作者:郭家穎(精神科醫師╱ 陽明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 【續(上)篇】 在地二:Ayahuasca宗教全球化下的美國、荷蘭、法國、加拿大 巴西ayahuasca宗教團體於1987年在國內取得了使用ayahuasca的合法性之同時,自1980年代開始透過都市的中產階級與宗教團體的接觸,讓部分宗教團體―以UDV【影片五】和Santo Daime的CEFLURIS支派最為積極―從亞馬遜叢林的邊界向巴西都市地區擴張建立支部(antana de Rose, 2018c);此外,來自世界各地泛屬新世紀靈性運動(new age spirituality movement)的人們,在巴西接觸過ayahuasca後成為ayahuasca宗教的信徒,在回到自己的國家後成立支部,以延續宗教活動和進行宣揚,然而這些國際的宗教支部在不同的國家便面臨了不同於巴西的國家治理原則,而成為ay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