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6日

《閱讀生命政治》書摘:新冠肺炎下的生命政治思想論戰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黃涵榆※本文節錄自《閱讀生命政治》之思想報導〈新冠肺炎下的生命政治思想論戰〉,(⋯⋯)為編者所加。全球COVID-19(或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SARS-CoV-2)在進入二○二一年之後,並未有減緩的跡象,中國和歐洲各國都不斷爆發新一波的疫情高峰,多次實施封城政策和其他緊急防疫措施。回顧新冠肺炎自二○二○年一月在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對全球政經局勢已經造成相當劇烈的衝擊,許多汽車大廠(像通用和福特)或是一些知名時尚品牌Prada,Armani,都改為生產防護衣、口罩等防疫用品,整個全球產品供應鍊正經歷重組。前所未見的全球大傳染也侵襲專業技能、科學知識和國家地位,模糊了民主與威權政體的界線。各個學科領域都在談疫情,透過病毒重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提前部署之後所謂的「後疫情時代」。簡而言之,新冠病毒的全球性擴散似乎帶來了病毒論述的過度生產。本文主要目的是要釐清一些和疫情有關的思想論戰,反...

2021年9月20日

《醫學的張力》譯序:在疫情中面對醫學的張力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醫學的張力》探討的各種有趣、奇怪或日常的醫療議題,其核心是醫學本身的不確定性。醫學不確定性的原因不少,像是人體的運作、疾病的產生、治療的能力等等都仍有許多科學未解之處。治療的效果也涉及治療者的技能和醫病的互動,人的因素影響不小。此外,每個個體都有其特殊性,同樣的疾病和同樣的療法,在不同人身上的效果有可能不太一樣。這些因素乍看之下似乎頗為抽象深奧;然而,當自己或家人生病,尤其是罹患較為嚴重的疾病時,往往就會直接而具體的面對醫學的不確定性。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2020年初爆發全球大流行以來,醫學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緊張與壓力,更以空前的規模直接或間接地衝擊到無數的人。本書封由左岸文化提供疫苗知識不確定的由來醫學不確定性並不僅限於「我是否會染疫」所帶來的的焦慮和恐懼,也出現在醫學知識和實作的層面。例如,本書以扁桃腺切除為例,討論尋常的診...

2021年9月15日

這樣算不算安樂死?死亡機器Sarco帶來的倫理緩解與挑戰(下)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國立高雄大學黃鈺淳(法律學系)、宋雨宸(東亞語文學系)、劉崇志(電機工程學系)、蕭郁庭(物理學系)、高詠鈞(電機工程學系) ❖ 本文修改自109-1通識課程「科技與工程倫理」之期末報告,並獲得2021全國專業倫理個案競賽優等(第二名),感謝指導老師洪靖的修改建議與寫作協助。文章上篇參見:〈這樣算不算安樂死?死亡機器Sarco帶來的倫理緩解與挑戰(上)〉。3. 死亡機器Sarco3.1 Sarco的發明Philip Nitschke是一位出身澳洲的人文主義者兼內科醫師,創辦了推動和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國際非營利組織「解脫國際」(Exit International)。【註4】在澳洲北領地通過了全球首部安樂死合法化的法律—〈1995年末期病患權利法》(Rights of the Terminally Ill Act 1995)—後,Philip Nitschke於1997年成為世...

這樣算不算安樂死?死亡機器Sarco帶來的倫理緩解與挑戰(上)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國立高雄大學黃鈺淳(法律學系)、宋雨宸(東亞語文學系)、劉崇志(電機工程學系)、蕭郁庭(物理學系)、高詠鈞(電機工程學系)❖ 本文修改自109-1通識課程「科技與工程倫理」之期末報告,並獲得2021全國專業倫理個案競賽優等(第二名),感謝指導老師洪靖的修改建議與寫作協助。文章下篇及參考文獻參見:〈這樣算不算安樂死?死亡機器Sarco帶來的倫理緩解與挑戰(下)〉。Sarco device,取自Wikimedia Commons...

2021年9月14日

「收聽如何重返潮流:Podcast自媒體經營與社會溝通」講座紀錄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主辦單位:臺北大學社科院臺灣發展研究中心、臺北大學社會學系主持人、講者:陳韻如(Podcast《臺灣人臺灣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與談人:蔡宇哲(Podcast《哇賽心理學》、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鄭人豪(Podcast《逆食NEWS》、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專員)記錄者:郭昱琳(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生)、陳重安(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社會學家尼爾.波茲曼早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到,印刷術主導的文字中心時代已逐漸被圖像中心思考所取代,圖像取代文字成為人們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當時正是電視在美國社會蓬勃發展的時期。而我們也可以從現今發達的影音平台或網路社群見證波茲曼的預言。然而,在這個被稱作「沒圖沒真相」的時代,收聽Podcast卻蔚為一股潮流崛起,也有愈來愈多人投入Podcast創作,這與前述圖像中心思考的社會生活型態有所不同。為了瞭解以聲音為主要傳播形式的Pod...

2021年9月8日

捨近求遠?公費到英國進修中醫藥史的動機、機遇與申請

BY YMSTS IN , No comments

作者:陳柏勳(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記得我2019年準備留學申請與獎學金考試,《俗女養成記》電視劇的這段話:「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讓我下定決心認真準備,無論如何都要申請到國外學校與獎學金,出國進修。「有必要出國研究中醫藥嗎?」2020年夏天,當我跟病人告知我將拿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簡稱公費留獎)出國進修博士,病人與家屬們多半會問我「有必要出國研究中醫藥嗎?」這樣的問題,而這也是我準備申請國外學校和108年公費留獎考試前,一直問自己的問題。我於2015年自長庚大學中醫系取得中西醫雙學士,同年秋天就讀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簡稱STS),並於隔年任職於家鄉的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在南北通勤下取得碩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