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

《生產,本該無傷:順勢生產與阿萍醫師的好孕助產所》讀後記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施堯鈞(現任指筌中醫診所醫師)閱讀書目:陳鈺萍(2021),《生產,本該無傷:順勢生產與阿萍醫師的好孕助產所》。時報出版。不一樣的生產選擇:順勢生產配著手沖咖啡,再讀一遍阿萍醫師寫的《生產,本該無傷》。想起開頭阿萍醫師說的:「看到民生東路魚貫走入辦公大樓的上班族人手一杯超商咖啡,內心想著,這些人知道自己手上那杯咖啡和手沖咖啡的差別在哪裡嗎?知道之後,他們願意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一如生產,產家們知道好孕團隊這一路鋪陳,和其他生產場所的差別在哪裡嗎?知道之後,他們是否願意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頁31)。【圖1】 取自施堯鈞・中西醫師粉專,經作者授權使用一如生產,好孕團隊努力推動「順勢生產」,納入各種產前照護方式。如同附圖2〈好孕團隊陪你種一個寶寶〉裡【註1】,提到的中醫師、孕動老師、調理師、營養師、身心靈療癒師、精神科醫師,以及最後協助「採收」的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都共同為了一個目標前進...

2021年8月25日

後#MeToo、誰同行?新聞媒體、社群媒體與我們如何看見、如何說出「我也是」──2021女書店女性主義系列課程紀錄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紀錄:女書店2021女書店女性主義系列課程第六場(8/7),特別邀請到方念萱老師與我們分享全球#MeToo運動的發展近況,以及國內外#MeToo在新聞/社群媒體等媒介的中介下,如何交織共構,又將如何推展。社群媒體與#MeToo運動如何交織共構?/圖片來源念萱老師首先以美國、中國、韓國近年的#MeToo事件與發展為例:美國華盛頓郵報對紐約州州長郭謨(Andrew Cuomo)案以「正義值得等待」為題,顯示出在當今以求新、求快、求點閱關注的數位媒體生態下,「慢新聞」產製以時間為成本所換取的公正、準確與公眾信任,相較於速度,如何作為另一種新聞的價值評判標準;中國近日的吳亦凡案,觀測中國官方對此事件的回應與處理,與其說是將其看成性別議題,實際上是作為整頓、控制網路飯圈(fans)文化的證據,藉以達成淨化娛樂圈的效果;在韓國,一間連鎖超商因廣告上出現「貌似厭男」的手勢(用手指捏),遭致男性情感受到冒...

2021年8月11日

《鐳女孩:二十世紀美國最黑暗的歷史與一群閃亮的女孩改變世界的故事》推薦序: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林宜平(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常用來描述辛苦工作的女性,不過在歷史上真有一群女性,她們因為暴露鐳,身體會發光發亮,她們用生命,讓我們進一步瞭解游離輻射的健康危害。本書封由商周出版提供這幾年國際公衛學界倡議「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建議在科學研究發現健康危害時,縱有科學不確定,為保護大眾健康,要立刻進行風險管制。不過製造業對預警原則有很大的抗拒,多半要求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政府部門才能進行管制。游離輻射就是「早有警訊,但是太晚採取管制行動」的著名案例。第一次聽聞「鐳女孩」(Radium Girls)是我剛取得博士學位,在台大公衛學院擔任專案教師時,王榮德教授告訴我的。鐳?瑪麗.居禮發現的鐳?王教授點點頭,做一個口舔筆尖的動作,說明當年美國的女工,為了把鐳塗在夜光手錶的錶面上,重複「舔、沾、畫」,因為暴露游離輻...

2021年8月4日

《兩種心靈》譯後記: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我要做的是理解病人受苦的本質,並且找到換檔的策略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張復舜2017年年初,左岸出版社舉辦了一系列以精神醫學為主題的人文社科講座,我在其中一場講座遇見《兩種心靈》這本書。本書封由左岸文化提供那場講座由慈濟大學的彭榮邦老師主講,內容精彩絕倫,而最令我感動的部分是老師對《兩種心靈》一書所做的介紹:作者魯爾曼認為在面對他人受苦時,我們都會感受到一種道義責任,而不同的取向會有不同的回應方式。魯爾曼借用了基督神學的受苦概念,區分出人的兩種受苦(本質性的受苦、非本質性的受苦)。因為存在著這兩種受苦,精神醫學發展出兩種取向分別與之對應──精神動力取向與生物精神醫學取向。在台下聽到這個解釋模型時,我記得當下的興奮與激動簡直像是點著的野火,熊熊燃燒著。* * *在講座的半年後,我買了《兩種心靈》來讀,那時是我當第一年精神科住院醫師的尾聲,就跟作者一部分的田野研究對象一樣,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從書裡的描述可以發現台灣的精神醫學的確緊緊跟著美國發展,因為...

《兩種心靈》譯後記:閱讀及翻譯《兩種心靈》的快樂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廖偉翔綜觀台灣的書市,廣義的精神健康相關書籍可說幾乎每年都推陳出新,經年累月下來不僅累積諸多眾人皆知的名著,若就數量來看,在實體書店逛一圈應可看到一整櫃的心理或精神醫學相關的書籍陳列。其中從早年各種精神分析的經典,如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佛洛姆、荷妮、比昂、溫尼考特等等,到精神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的各種概述或疾病專著,如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厭食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等等,又或者如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等臨床工作者的各種觀察、反思或批判,乃至於各類病人誌的書寫,還有各種科普、小說、散文、人物傳記、社會觀察、特定主題的個論、論文集、精神醫學史著作,以及專為臨床實務所寫的技術指引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書籍不僅主題多樣,切入點更是多元,擁護、批判、同理、同情、正反並陳、存而不論⋯⋯形成一幅色彩繽紛雜沓的光景。那麼,在眾聲喧嘩的現狀下,為何要閱讀《兩種心靈》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