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陽明STS所專題演講系列場記]使用者經驗研究

BY passsager IN No comments

日期:2017年9月29日 題目:使用者經驗研究(曹訓誌) 記錄:張良 本次演講的講者曹訓誌老師(見圖一)從高溫超導(physics)、智慧系統開發(information engineering),到新媒體藝術(new media),跟隨著「創新」的腳步橫跨數個領域,身兼研究者、工程師、藝術家、教育者多重身分,目前為UiGathering(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的理事。他認為目前的設計已不僅僅是技術面上的設計,而是透過觀察人的行為所產生的複雜系統,而這一連串觀察與化約的過程已非單一背景的人才所能處理。以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ered design),並將使用者體驗從早期階段代入整個設計過程的使用者經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UX design)【註一】,似乎是一種能夠滿足使用者行為多樣化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工具...

2018年2月13日

《瘋狂簡史》導讀,〈瘋狂中的理性〉

BY passsager IN No comments

作者: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封面,由左岸提供 瘋狂中的理性 啊!一半有理,一半不正經!瘋狂中有理性! ——莎士比亞,《李爾王》 「著作等身」一詞不足以形容羅伊‧波特在醫療史、精神醫學史以及十八世紀社會思想史方面的成就。就精神醫學史的領域而言,他曾關切過的議題也相當多樣:道德治療、療養院史、神經衰弱、歇斯底里、對傅柯的瘋癲史之評價、瘋狂者的觀點、精神醫學史……等等。除了出版二十多本專書外,精力同見聞過人的波特亦曾主編上百件的出版品及若干專業刊物。這本於二○○二年年初波特去世幾個星期前甫問世、如今被譯成中文的《瘋狂簡史》,壓縮了他二十多年來的所見所得。在結構上,此書以主題的方式呈現,介紹西方歷史中的瘋狂與瘋狂者,由於將讀者群設定為非專業人士,在文字與內容上力求深入淺出。然而表面上看似淺顯且文雅的章節,不但表達出波特個人對瘋狂相關課題...

《瘋狂簡史》新版譯序

BY passsager IN No comments

作者:巫毓荃  本書封面,由左岸提供 自二○○四年《瘋狂簡史》中文版出版以來,轉眼已十幾年,事實上這本書已經絕版一段時間了。日前左岸文化編輯孫德齡小姐告知此書將重新出版,並且邀請我寫一篇文章,談談這十幾年來精神醫學與精神醫學史領域的最新進展。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畢竟這本為一般閱讀大眾所寫的瘋狂史,篇幅雖小,其簡明優雅的述說,卻處處展現了羅伊.波特這位偉大學者對於瘋狂史的豐富學識與深刻洞見;書中各章主題,也為想要探索瘋狂史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架構。即使年代有些久遠,今日讀來卻仍深具啟發性,也依然能讓人感受歷史思維與歷史書寫的魅力。只是要我站在巨人肩膀上談這十幾年來精神醫學的發展,卻是個太過艱鉅的責任;又或許在瘋狂這個古老議題的漫長歷史中,這短短十幾年其實微不足道,其進展也並未超出羅伊.波特在本書後幾章中的分析與展望。事實上,對於此書中文版的再版,除...

2018年2月2日

《科技 社會 人3:跨領域新驛路》試閱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本書封面 推薦序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共處嗎? 李丁讚(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相處嗎?答案的關鍵在「社會」。可是,什麼樣的「社會」可以讓人類與科技和平共處呢?甚至讓二者共同演化,一起前進呢? 17世紀歐洲啟動了科學革命,18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誕生,19世紀中葉,人類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高過歷史任何時期。這時,人類對科技充滿信心,認為科技可以為人類解決任何難題。 20世紀開始,一般社會大眾對科技仍然充滿信心。一直到1962年美國科普作家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揭露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生態的嚴重破壞,人類才第一次驚覺到科技可能帶來的問題。從此,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各種不良影響相繼被發現。1988年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 宣稱,人類已經進入「風險社會」,我們必須以深思反省的態度面對科技,用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