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廸涓
自1970年代《科學月刊》發行以來,台灣科學普及的運動經歷1980年代的《牛頓》雜誌、1990初期的天下科學人文書系、1990末期諸多出版社競爭科普書籍出版領域的勢態,以及 2002年遠流的《科學人》與國科會的《科學發展》月刊等科普事業的投入 [註1],一直到 2011年科學網站「泛科學」以及跨科際計畫「跨閱誌」等的誕生。
而在台灣公眾的想像中,科普書刊的書寫、科學報導的編撰以及科學新聞媒體的經營等行動實際上具有著如何的意義與形象?若「科學普及」得以作為一種方法,其鋪陳的又會是如何的實踐?
於 2016年12月4日,意識物 Consciousness [註2]在永楽座舉行了「從知識到行動的社會實踐 」座談,邀請「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陳竹亭教授,以及知名科普作家,《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猩猩》等書之譯者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