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從數位歡宴到異化牢籠:《在一起孤獨》推薦序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林鶴玲 如果列出當代數位科技與社會行為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者,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社會研究教授雪莉.特克絕對在這份清單上名列前茅。身為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的特克,三十年來研究數位科技對人們自我與社會關係的影響,並以她譬喻豐富、優雅動人的文筆記錄下當代人們使用電腦與網路科技的民族誌,讓她早在多年前就被譽為是「數位文化的瑪格麗特.米德」。她的《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The Second Self)《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Life on the Screen)與這本《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Alone Together)正是她眼中科技與人們關係變化的三部曲。 圖片來源 三本書的關懷從80年代初期個人電腦快速發展趨勢下人與電腦的親密關係、90年代網際網路孕生的線上模擬世界社交生活,到今日手機與連網科技結合下無所不在...

2017年1月22日

連結及其不滿,特克未雨綢繆式的第三部曲:《在一起孤獨》推薦序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黃厚銘 特克這本書是繼《電腦革命》(The Second Self)、《虛擬化身》(Life on the Screen)之後的第三本重要著作(第四本著作《重啟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則剛上市)。在第一本書裡,她主要探討的是兒童如何把一部電腦當做另一個有如自己的個人來看待。而在第二本書裡,她一方面沿著工具、鏡子、到模控空間(cyberspace)作為另一個生活空間的發展,把討論的焦點從單一的電腦延伸到諸多電腦所串連而成的網際網路。另一方面,也分別從這三個角度來說明,原本抽象難解的後現代思想文化,如何落實到電腦的使用、自我認知、與多元流動身分認同的探索。而在前幾年所出版的這本書裡,特克又將她對電腦、網際網路等資訊科技與當代社會文化之間關係的討論,進一步拓展到手機、社群媒體等最新的資訊科技之上。與此同時,延伸自S. Freud的「文明及其不滿」的概念,...

2017年1月20日

打破醫學與人文的界線──讀《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

BY YMSTS IN 19 comments

作者:蔡令儀 《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宗教、都市傳染病到戰地手術,探索人類社會的醫病演變史》不只是一本醫學史入門書,也是一本,如同導讀所說的醫學史,描述「醫病關係,或者是醫療與社會,為何會變成現在這樣子?」。本書特別之處在於地理橫跨東方與西方,時空橫貫古代至現代,把醫學與人文交織,讓正統與另類對話,使讀者得以有一個更全面的醫學史觀。 圖片來源 作者馬克.傑克森是英國艾克斯大學的醫學史教授,具備醫師資格,卻走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從歷史探索醫學的樣貌,研究社會、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如何影響個人健康。 圖片來源/作者:馬克‧傑克森 相較於若伊.波特的《醫學簡史》或更早期西格里斯的《人與醫學》,兩本書皆採用各種不同主題區分章節的編寫方式,這本醫學史依照歷史年代依序介紹醫學的發展。從希臘時代、中古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代、科學革命時代,再到兩次世界大戰時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