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綿綿不盡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林宜平/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綿綿不盡」常用來形容細雨、情意與相思,也適合用來形容石綿的物理特性,以及因為石綿引起的職業病。雨夜閱讀《致命粉塵》,感觸良多,也想起我與石綿的幾次近身接觸。 第一次見到石綿,是我的童年,在1960年代的竹山。台灣的鄉下到處可以見到石綿瓦,後院倉庫的屋頂,鄰居的車棚,雨水打在波浪狀的石綿瓦上,是我童年記憶中美麗的聲音與影像。 再次見到石綿,是兒女的童年,在1990年代的美東。我們剛搬到波士頓近郊的小鎮,兒女就讀的小學為了除去在建築物絕緣材料中的石綿,師生暫時遷校,整整大半年,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物層層密閉,只見全副武裝,帶著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員進出。在我兒女童年記憶裡的石綿,是令人驚恐的。 第三次見到石綿,我剛取得公共衛生的博士學位,在2000年代的日本。我與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同事,組團到...

2017年7月17日

研究生隨筆:「全球化的自閉症」研討會參訪紀錄

BY YMSTS IN 1 comment

作者:賴品妤 疾病、知識、技術在「全球化」當紅的時代好似可以有個環球之旅,以知識的真理價值扎根於地方,讓在地可以跟隨、仿效標的,直接實踐真理的內容。然而地球上本有高山與凹谷,實際上「全球化」的時代並非如此輕易又單向,知識也可能在進入不同地方的旅途時產生變形,以符合當地的需求和理解方式。這些細微又鮮明的改變,很多時候被忽略,但卻是能反映出的是當地的價值觀以及社會政治情境的鏡子,提供後人借鏡了解知識與社會的互動。以「自閉症」的案例來說,該如何解釋全球疾病流行率上升的情況?流行病學的研究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人文科學面的考察。今年舉辦在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分校(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討會以「全球化的自閉症」(The Globalization of Autism)為主題,邀請不同國家的人文科學研究者分享各自的研究,讓各地的知識經驗的能見度能更高,...

2017年7月11日

速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鄭作彧(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到目前為止我寫過不少以「速度」為主題的社會學論文,包括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也算是在這塊領域耕耘很久的社會學家之一。雖然和社會速度研究已經是「老夫老妻」了,但我一直記得第一次碰觸到社會速度研究,是碩士班一年級的寒假,讀到中國學者謝立中翻譯的瑞澤爾(George Ritzer)的《後現代社會理論》當中,介紹法國文化理論家維希留(Paul Virilio)的速度理論的那短短幾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速度」原來可以是社會文化理論的主題。                                       ...

2017年7月7日

[陽明STS所專題演講系列場記]為什麼紙盤推不動?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黃獻緯  2017年5月5日,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有幸邀請台大社會系的簡妤儒老師講解他所關懷的禽蛋產銷結構與塑膠蛋箱、圍網等技術物相關議題,演講題目為「塑膠蛋箱的用與禁—產銷結構與技術物政治性」。  本次老師所要對話的對象為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領域的幾個理論: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ANT)及社會世界理論(Social Worlds Theory)。精彩的理論對話總需基於精實的經驗資料。故事是這樣的……  當2016年12月24日禽蛋一次性包材正式上路,各式輿論擁至,其中不乏陰謀論。事實上這個政策在2014年就已通過,經民代抗議後,給予業者兩年緩衝期,這兩年中,農委會以印製有QR code的溯源貼紙替代,並標出一箱箱的雞蛋出於何...

2017年7月5日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導讀︰顯而易見 (下)

BY Unknown IN No comments

                                                                         王文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知識確定性的歷史 本書的目的在於鋪陳兩種論述樣式與生活形式各自具有的性質,以及兩者之間的差異。一如作者在結論處所言,書中並沒有問「為什麼最後波以耳贏了」這類的問題。在一六六○年代初期,霍布斯與波以耳雙方的生產知識的綱領都可能成功。作者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