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平/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綿綿不盡」常用來形容細雨、情意與相思,也適合用來形容石綿的物理特性,以及因為石綿引起的職業病。雨夜閱讀《致命粉塵》,感觸良多,也想起我與石綿的幾次近身接觸。
第一次見到石綿,是我的童年,在1960年代的竹山。台灣的鄉下到處可以見到石綿瓦,後院倉庫的屋頂,鄰居的車棚,雨水打在波浪狀的石綿瓦上,是我童年記憶中美麗的聲音與影像。
再次見到石綿,是兒女的童年,在1990年代的美東。我們剛搬到波士頓近郊的小鎮,兒女就讀的小學為了除去在建築物絕緣材料中的石綿,師生暫時遷校,整整大半年,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物層層密閉,只見全副武裝,帶著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員進出。在我兒女童年記憶裡的石綿,是令人驚恐的。
第三次見到石綿,我剛取得公共衛生的博士學位,在2000年代的日本。我與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同事,組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