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The logic of care: Health and the Problem of Patient Choice》 書評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陳俐伊 王大明,45歲男性,因意識昏迷由同行友人開計程車送入….. 檢傷護理師:「他怎麼了?」 友人:「我嘛無知……阿我們平時攏作伙在後火車站排班載人客,剛才輪到伊的時陣我看伊的車攏沒動靜,誰知曉下車過去看的時陣就發現伊昏倒在車子裡了,安怎叫攏沒反應……」 資深醫師:「喔?王先生你又來囉?來,幫病人抽兩管血[1]、驗血糖,還要加做vein gas[2],點滴先掛一包生理食鹽水……」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最後檢驗報告顯示王先生有血糖值過高、代謝性酸中毒,合併輕微脫水等現象,醫師在病歷的診斷欄位寫上「DKA」[3]三個字。這是王先生這個月第三次因為同樣的問題被送到急診室。 (此為筆者虛擬之情境) 本書作者照片。圖片來源:http://www.gidest.org/events/2015/4/10/annemarie-mol ...

2016年5月16日

博覽會的博覽會──《博覽會的政治學》書介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陳柏勳 書目資料: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博覽会の政治學-まなざしの近代),臺北:群學,2010。 圖片來源:博客來–《博覽會政治學》 香榭大道、博覽會、百貨公司,這三個看似不相關的名詞,是如何產生聯繫?本書作者吉見俊哉是東京大學教授,也是日本著名的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有別於多數研究將博覽會定位在技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史的框架下討論,作者藉由法國學者傅柯(Michel Foucault)對空間、視覺、權力與知識的洞見,透過微觀政治學分析豐富的博覽會史料,將博覽會置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以及消費主義的脈絡,拓展出博覽會作為「現代」標誌的概念,也將討論的範疇擴及全球,尤其為現代東亞研究提供嶄新的視野。 帝國主義下的展覽到消費主義下的展演 世界,一直被「發現」。自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開始,歐洲...

2016年5月2日

浮現中的社交性:遊戲實況的科技組裝與彈性社交

BY YMSTS IN 2 comments

作者:廖明中   報紙、電話、廣播、電視,乃至於電腦、手機、臉書、Skype,我們創新、發明和使用這類傳播科技與網路,並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對於社會關係的建立、保持與結束,亦有了全新的想像與體驗。比如,遠赴他鄉工作的婦女,得以透過視訊科技與原鄉的小孩談心,紓緩思念之苦與維繫親密關係,數位傳播科技與網路幫助移工媽媽完成母職責任與符合社會期望,但是對於原鄉的小孩而言,這類數位科技帶來的並不總是美好的親密關係,反而是被監視的感受(Miller 2000:11)。   人們使用網路與數位科技以維繫既有的社會關係,亦建立新的社會關係,網路「虛擬」社群便是明顯的例子。Turkle(1998)在其經典著作《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一書中,細緻闡釋人們如何在網路閒聊系統(internet relay chat)、網路遊戲當中與他人建立友誼、分享憂愁、甚至嘗試性愛。在Turkle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