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誰在販賣懷疑?《販賣懷疑的人》推薦序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林宜平 胡適之先生說:「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這是研究學問與待人處事的道理,但是在當代社會,卻有人存心「販賣」懷疑,並且因此獲得重大利益。《販賣懷疑的人》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說故事的人,是兩位傑出的科學史學者Naomi Oreskes 與Erik M. Conway。 Oreskes有地質學的訓練背景,2004年她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題為「超越象牙塔:氣候變遷的科學共識」(Beyond the Ivory Tower: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分析自1993至2003年出版的九百多篇有關全球氣候變遷的論文,發現有四分之三的論文認為因人類活動而引起的全球暖化是「現在進行式」,也就是說,「全球暖化還有爭議」的宣稱,根本站不住腳。這篇論文引起全球各地的媒體報導,並...

2016年8月16日

醫師為何要學微生物,讀《巴斯德的實驗室》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陳柏勳、張邦彥 書目資料: Bruno Latour著,伍啟鴻、陳榮泰譯,《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Pasteur: guerre et paix des microbes)。新北:群學,2016。 醫師為何要學微生物? 猶記讀醫學院三年級,面對必修的微生物學,不管是期中期末考或是醫師執照考試,記住那成百上千的病原體只是入門基礎。翻開醫用微生物學第一章,開宗明義指出:「微生物實驗在傳染病診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因此醫師應學習微生物學。此宣告的確給了醫學生修習微生物學、教授講授微生物學、醫學院實驗室研究微生物學有了極佳的正當性,然而,就在筆者醫學院畢業、跨領域到STS(科技與社會研究)之後,開始反思如此的斷言和正當性絕非想當然耳。 舉例來說,人類與傳染病的關係自有文字出現就已記載,各個古文明、傳統醫療都發展出各自的病因詮釋系統和治療方式,微生...

2016年8月10日

精神疾病的另一種想像:從搖搖哥聯想起龍發堂。

BY YMSTS IN No comments

作者:湯家碩         若談到『精神病患』四個字,不知道各位讀者腦海中浮現的形象是什麼呢?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隨機殺人、傷人事件中,嫌疑犯往往被懷疑有精神或人格上的違常,並且引起社會輿論對於精神疾病問題的焦慮。以2016年年初台北市內湖區發生的隨機殺童案為例,許多警政或精神醫療等各方專家紛紛在案發後登上媒體版面,試圖以『長年吸毒導致精神病』、『人格違常』、『心理偏差』等概念,來為隨機殺人此種反社會行為尋找病理上的解釋[1]。         面對這些難以理解的行為,訴諸於病態的心理似乎是少數可行的理解方式。精神疾病的問題,也因此與整體社會的安全問題劃上等號。在內湖隨機殺童事件發生後不久,一位長期遊蕩於政治大學周遭的慢性精神病人『搖搖哥』,因為其奇異的言行舉止而被當地警方強制拘捕並送往醫院,引發了關於『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