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緣自一場規劃中的跨領域學習經驗分享會。碩二下畢業前,我想邀請科技與社會所的在學學生,從不同領域背景談在 STS 這條跨領域學習路上,遇到的酸甜苦辣。後來活動未能如願舉行,我也成為 STS 所的畢業生,時空環境已然不同,但遲到總比不到好。回歸當時的初衷,我決定以文字分享我的跨領域學習經驗,藉此激發更多跨領域同行者的分享,期待能幫助彼此帶來些許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力量,也期待有更多人看見由人文社會領域出發的跨領域學習經驗。
從歷史學出發的當代技術爭議研究
我的學術背景是人文領域的歷史學,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卻是當代離岸風電與近沿海漁撈漁業的技術爭議。暫且不論因緣際會和個人的研究興趣,我認為這個關於轉折的故事,可以從我大學畢業後的工作談起。
即使離職已久,科技前瞻的精神仍深刻影響現在的我,引導我就讀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也影響我選擇碩士論文關注對象和議題。歷史系畢業後,我沒有取得幾個熱門工作的入場券,例如中小學教師、國家考試備考生、博物館館員等,反而誤打誤撞地成為政府部門專案計畫的行政助理。這個計畫有關於人文社會領域高等教育的實驗型改革計畫,其中,科技前瞻(Technology Foresight)是計畫的主要精神。「前瞻」想像與看重的是未來世界、未來的特定情境,簡易言之,「科技前瞻」更聚焦於未來技術改革或創新,如何與人類社會變遷之間交互影響。因此,科技前瞻具有兩個重要元素:「未來」以及超越此刻領域分界的「情境」(Scenario)。
「前瞻」和「歷史」是時間方向相反的兩種世界,關係看似疏遠,也不一定能輕易掌握兩者的連續性。然而,因為歷史學的關係,不知不覺中我發現過去和未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總有相仿的情節,這也意味著類似的歷史錯誤可能再次重演。因此,面對當代各式各樣的跨領域議題,還有持續更迭的非人技術物,我選擇離岸風電作為研究對象,挖掘其與彰化近沿海家計型漁撈漁業的爭議根源,以及長遠而言可能帶來的各式變化。
從過去到當代,我在研究時間軸的移動,其實出自歷史警示我們的這些那些,以及由歷史而來的研究關懷:如何避免重蹈覆徹?因此,我不認為待在
STS 領域、研究當代的技術爭議,代表我真的離開歷史學。相反地,我一直都在歷史裡,只是我與歷史互動的問題,抽換成跨領域、涉及當代或未來的研究議題。
歸零:「你的 STS 在哪裡?」
回顧我的跨領域學習經驗,我好像很早就知道這條學習之路困難重重,過程也將備感孤獨,主要是因為所學和研究內容充滿陌生與未知之感,對於從事當代離岸風電技術研究,對我來說更是戰戰兢兢。
在多次歸零與再次塑造知識框架的過程裡,跨領域首先教會我抽離既有學科或知識領域的劃界。某種程度而言,得先放下過去的學習框架,才有機會融整及創造新的學習經驗。因此,我認為成為
STSer 之前,有三個必須能自我回應的問題。首先,哪些是自己既有的學習框架?想在 STS 領域討論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STS 視角如何有助於解答問題?這些可大可小的問題,不一定有助於撰寫論文研究計畫,也可能因為想不到答案而助長拖延慣性。然而,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是必要的,讓還處於學習階段的我們能更清楚地向外界揭示:「我的
STS 在這裡」。
大多數時候,歸零與具有歷史背景之間,並沒有帶給我轉換過程的痛苦或猶豫不決。可能的原因除了本身不具備研究離岸風電的先備知識或專家身分,也得歸功於歷史學的訓練讓我熟稔於轉換不同人或非人視角思考。換言之,在
STS 領域歸零,我沒有額外的代價或成本,反而獲得新鮮的啟發。例如,在科技史或產業史的課堂討論裡,不同的技術物或非人曾引導我離開熟悉的知識舒適圈,藉由非人在時空或討論脈絡的位置,重新解讀特定時空環境下的人事物。
回顧過去兩年的學習歷程,我認為邁入跨領域研究時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正視、承認和克服自己對於陌生領域知識掌握度不足的恐懼。記憶猶深,我最不擅長和害怕化學,好巧不巧讓我在2020年參與演出臺北雙年展協商劇場「塑化劑爭議」裡的非人角色「起雲劑」——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無論是離岸風電或是漁撈漁法,對初踏入跨領域研究的我而言,不時也會出現類似的焦慮、擔心與不自信。所幸,一路以來我獲得指導老師、學長姐和同學的鼓勵和對話,才能暫時熬過踟躕無法下筆的時刻。我想特別強調的是,盡可能尋求合適的社會支持,在跨領域研究路上絕對是必須。
未完待續:不太一樣的「一」
「跨領域」在教育或研究領域通常意指跨越學科領域的分界,在實務工作則指涉超越自身專業知識的跨行業、跨專業。無論何種跨領域,STS 研究都提供許多潛在的發展機會,也帶來因人而異、因研究議題而異的多元獨特性。
正因為背景和學習路徑的差異,我在課堂上留意到每個跨領域學習者迷惘與挫折之處不盡相同,其獨特故事值得更多人挖掘。獲益於 STS 帶來多元學科背景的課堂討論或研究環境,我不斷獲得重塑認知的刺激,並持續精益研究框架和思考方式,無疑是學習過程中相當快樂之事。
畢業後我選擇先就業。若要接續碩士論文的跨領域研究經驗,實際上我能從事哪些工作?台灣的就業環境裡,是否願意聘用具有
STS 研究訓練的學生?原本悲觀地預設半年的待業期,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地,我在畢業後很快收到能源相關徵才端的面試邀請。最後,我如願地以不同身分繼續關注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
兩年的時間,我從歷史走到當代技術爭議研究,也從學術研究環境走進職場。從零到一的這段跨領域之路,再次遇到新的轉折,醞釀下個新篇章。我成就的這個「一」其實不一定特別到值得分享,但我相信有了這個不太一樣的「一」,未來就有機會出現更多元獨特的「一」。
我和大家一樣,期待未來故事的走向。
劉湘蓉,活在邊界上的人。畢業自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以 STS 觀點爬梳離岸風電、彰化近沿海漁業和多物種之間的交引纏繞。
※ 本文屬個人生涯發展經驗的分享,不代表所提任職單位之立場或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