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宗洸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兼
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本書書封由臉譜出版提供
當「想像」與「真相」對撞,你的聰明選擇是什麼?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一》
一夕驚天劇變後,除了悲痛、責備與懲處之外,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忘的?日本福島的三一一核能事故迄今已逾七年,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事故後的處理現況,一直是民眾難以理解但仍持續留意的;後來的災區重建及其鄰近地區居民蒙受的各種生活衝擊,同樣也受到極大的關注。然而,「魅化語言」的存在與散布,卻讓真相難以觸及一般民眾,甚至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地區居民飽受「風評被害」【註】之苦。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的原文版雖然是在二○一六年出版,但其內容所包含的重要資訊目前依然極具參考價值,足以解答一般大眾對於核電廠現況的各種疑惑。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獨立調查研究專案(另稱『廢爐研究室』)」成員的社會學家開沼博,協同作者則有曾在福島第一與第二核電廠工作長達十四年的吉川彰浩,以及前福島第一核電廠作業員兼漫畫家竜田一人。此外,本書也收錄了來自各方的投稿、訪談紀錄與個別資訊。
這本書的架構區分為序章與正文四章,除了報導福島第一核電廠的除役規畫與具體工作內容,也提供廠內與鄰近地區災後五年的真實情況,並澄清了多項不實傳言。各章重點羅列如下:
【序章】
序章的段落安排很特別─編者開沼博在本章的開頭撰寫了「前言」,緊接著馬上就是「續『前言』」─雙前言其實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第一個前言是一般作者都會寫給讀者的著書動機說明,續前言則是開沼博從一位社會學家的角度,揭露「魅化語言」與「語言的空白地帶」對於真相的衝擊,並探討「推動除魅」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本書在序章中特別編寫了「閱讀本書的基本須知」一節,內容提及放射性與放射線(亦稱輻射線)的差異,個人還想針對國人易混淆的專有名詞加以說明。首先是「輻射劑量」一詞,也就是本節所標明「表示人體受放射線影響的程度」,單位是西弗(Sv),書中有時亦作「輻射暴露劑量」;接著是書中出現頻率相當高的「輻射劑量率」,主要表示環境中的輻射強度,單位是西弗/小時。當一個人暴露於具有一定輻射劑量率的環境中一段時間後,這個人就會接受到一定的輻射劑量(即輻射劑量率乘上總暴露時間);最後,某物質本身具有放射性或某物質遭受輻射污染(例如書中提及遭受輻射污染的魚種)的程度,便須以「輻射強度」(即本節所稱的放射性或放射性活度)表示,其單位為貝克(Bq),常見用法視物質狀態而異,固體為貝克/公斤,氣、液體則為貝克/公升。
此外,基於台、日對於核電廠除役的定義差異,實有必要在本導讀文中針對「閱讀本書的基本須知」一節,增加「廢爐」與「除役」的說明。在日本,特別是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主要涵蓋三項工作:一是確認污水對策、二是移出熔融燃料殘渣與正常用過燃料、三是拆除與善後。這其中只有第三項被稱為除役,除役是廢爐的工作項目之一;在台灣,「除役」一詞則涵蓋核電廠不再運轉後的所有必要工作,即使是福島第一核電廠正在進行的污水處理與燃料殘渣取出作業也稱為除役,我們並不使用廢爐一詞。
【第一章】
相較於其他章節,第一章的篇幅相當精簡。不過,即便如此,作者一開始便點出福島第一核電廠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大量污水的處理,不是燃料殘渣的取出作業,也不是工作人員的輻射暴露,更不是後續無法預期的各種天災人禍……廢爐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恐懼什麼,而愈是看不見的怪物,反而愈是駭人。」
個人最想推薦本章末吉川彰浩的專文,文中提及他為何參與本書的製作,主因是這本書並不是單純為了「學術性地解析福島第一核電廠」而寫,而是要讓人們活用從中學到的教訓。
【第二章】
作者簡單列舉廢爐主要的三項工作,為了說明熔融燃料殘渣生成的原因,扼要敘述了核能發電的原理以及反應器爐心熔毀的肇因。接著針對發生事故的四部機組,以圖表並陳的方式分別說明事故狀況、機組現況與目前面臨的課題。這幾節的閱讀重點在於根本沒有謠傳的核爆,而是高溫下鋯水反應產生的氫氣爆炸,導致一、三、四號機的上層結構與屋頂毀損,二號機有氫氣產生但沒有發生爆炸。
接著,作者進一步說明污水對策的執行成效以及燃料殘渣的形成與處理方式。這其中有相當多的工程技術細節,除了各種工法與工程機具的使用,鋯水反應產生氫氣的機制也在本章詳細說明。不想花太多時間全盤了解各項細節的讀者,倒是可以忽略第九六至一三二頁的內容。
「廢爐所產生的垃圾哪裡去?」是非常引人關注的課題,因此本書特別繪製了垃圾流向地圖。面對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等待放射性核種的活度經歷數個半衰期而自然衰減,並將其保管在安全且穩定的狀態下是唯一的辦法,而盡量減少垃圾的製造也是廢爐作業的重點。
本章後段收錄了兩篇訪談紀錄與兩篇專文,特別推薦加拿大籍馬可麥克.威廉的〈世界眼中的福島與廢爐〉一文,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看世界各地對於福島核能事故的偏頗報導,並提出具體作法以改變國際間的既有成見,值得閱讀後深思。
【第三章】
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地區變成甚麼模樣了?首先會吸引一般大眾注意的,應該是在電廠工作的人與鄰近地區的居民,過著怎麼樣的日常生活。針對電廠周邊地區的復原與重建議題,本章收錄了三篇訪談紀錄,主題涵蓋社區營造、以人為本的重建、及3D測量技術如何為災區留下紀錄。
此外,為了讓當地居民與產品不再成為「風評被害」的苦主,本章也介紹了當地的住宿、美食、及海邊衝浪地點,並收錄了四篇專文。其中,除了衝浪、海釣等休閒活動的介紹,〈廢爐地區的課輔教室〉一文也記載了當地孩子的教育,文中提及「他們不是『災區的孩子』,都只是普通的孩子」最令人動容。
【第四章】
本章的標題是「如何談論廢爐?」,與其說是如何談論,不如說是不同工作背景的人到底如何看待廢爐。收錄了作家、日本兩黨議員、以及醫師的訪談內容,最後再由吉川彰浩的專文作結。
對於專業人員,本書極具災後處理與除役工程實務的參考價值;對於一般民眾,本書則有記錄廠區與鄰近受影響區域復原實況的科普教育價值。做為一個從事核能專業研究的教育人員,我對於本書的出版給予高度的肯定。誠如作者所言,多數人聽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爐(除役)時,首先想到的恐怕只有「氫氣爆炸的影像」、「廠區內成排污水槽的景象」,以及以獨家爆料為題並強調危險性的報導等。事實上,距離事故的時間愈長,核電廠內部實況與真相也就更加明朗。然而,因為一般大眾對於事故的關注度下降,反而讓初期一些不具科學基礎的臆測或資訊不完整的錯誤判斷,持續停留在眾人的記憶中。期待透過本書多元及多方的詳實報導,過往針對福島事故而起的不實論述都可以停止散布。
在日本之外,大家更關心的,應該是類似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能事故,到底會不會在採用核電的國家再度發生?全世界的核電廠都因福島事故,進行了有助於提升核能安全等級的壓力測試及系統更新,目的就是確保事故不會重演。如同本書協同作者吉川彰浩所說,本書不是單純為了「學術性地解析福島第一核電廠」而寫,而是要讓人們活用從中學到的教訓;同樣地,經歷了福島核能事故後,核電從業人員更能知道如何更積極有效地維護核能安全。
正是「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於二〇一八年九月三日
【註】 日語中「風評被害」一詞,指事故發生以後,因毫無根據的謠言或臆測所導致的利益損害。
本文由臉譜出版授權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